张掖:科学统筹水资源保护利用 推进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20-06-10 10:01
来源:张掖市耕地质量建设管理站
 
张掖水资源总量26.5亿m3,其中可利用地表水资源24.75亿m3,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净地下水量1.75亿m3。全市现有耕地533万亩,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35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81.6%。人均水资源1250m3,亩均水量仅为511m3,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和29%,属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根据《2018年张掖市国民经济统计公报》,2018年全市总用水量21.21亿m3,其中农业用水20.09亿m3,占年度总用水量的94.72%;生活用水0.46亿m3,占年度总用水量的2.17%;工业用水0.23亿m3,占年度总用水量的1.08%;生态环境补水0.43亿m3,占年度总用水量的2.03%;扣除工业和人畜饮水,可用于农业灌溉的水量为18.64亿m3。
 
张掖市各级农业部门历来十分重视节水,特别是近年来,立足农业基础优势,积极贯彻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推进国家节水行动,着力突破资源性缺水和传统农业发展瓶颈,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明确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方向,制定节水农业发展规划,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推广先进节灌溉技术,降低农田灌水定额,走出了北方荒漠绿洲区恢复自然生态、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不仅为本地区生态恢复挤出了水资源,还为完成国家黑河调水任务、拯救居延海、保护内蒙古额济纳旗绿洲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益低耗水作物。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节水农业的意见和张掖市《黑河中游生态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张掖市“十三五”节水农业发展规划》,研究下发《张掖市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及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积极引导调整优化山丹、民乐、临泽、高台、肃南等五县浅层中型一般超采区3.12万亩耕地种植结构,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重点发展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全市在沿山旱作区压缩小麦、油菜种植面积,积极引导发展低耗水加工型马铃薯45万亩、道地中药材30万亩、优质小杂粮20万亩;平川灌区发展制种玉米、高原夏菜、日光温室瓜菜等节水型高效经济作物,形成了100万亩杂交玉米制种、80万亩优质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全市农田灌溉定额由2010年的亩均850m3降低到现在的亩均480m3,下降43.52%。
 
二、主动争取实施项目,扩大高效节水农业面积。连续7年争取实施甘肃省河西及沿黄主要灌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项目,政累投入项目资金近亿元,重点支持在制种玉米、日光温室蔬菜、马铃薯、大(小)麦等大宗作物上大力示范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骨干技术,带动旱作农业、灌区节水双发展、双突破。年推广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为主的高效农田节水技术230万亩以上,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2.9%左右,累积推广1700多万亩(次)。争取实施全国旱作农业水肥一体化项目,引领全市发展水肥一体化生产面积57万亩,加速带动全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全市农作物亩均实现节水120m3以上,累积节约农业灌溉用水20.5亿m3以上,亩均节本增效94.6元,总节本增效16.08亿元。全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率由40%左右提高到55.8%。
 
三、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夯实节水农业发展基础。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号),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推进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2019年全市争取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3.98亿元,市县配套和群众自筹0.22亿元,整合资金0.25亿元,完成36个乡镇98个行政村共28.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部配套了水肥一体化设备。至目前,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69.3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1.8%;其中水肥一体化配套面积达到57万亩。今年,全市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46.1 万亩,其中80%以上的全部配套水肥一体化设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必将进一步推动全市节水农业的发展。
 
四、创新谋划发展思路,积极推动现代旱作农业发展。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抓住国家高度重视旱作农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借助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实施,建设高标准旱作农业示范区,全面推进旱作农业区绿色发展和农民增收,缓解农业生产缺水矛盾,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一是根据不同区域降水、灌溉特点和优势特色作物需水规律,集成创新技术,研发并总结推广具有地域特色、农民易于接受的旱作节水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在沿山旱作区大力推广高茬收割、秸秆还田和少耕免耕、深松耕、镇压保墒、旱作双垄沟全覆膜集雨栽培等技术,开展新型保水肥、抗旱抗逆制剂等试验示范,不断丰富技术内容。二是根据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重点针对当地主要粮食作物、中药材、马铃薯等,组织农业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指导,解决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推动技术落实到位。通过现场会、培训班、农民田间学校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让农民接受和掌握旱作农业技术,大力推动旱作农业发展。
 
五、实施化肥农药双减行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扭住“资源节约、污染控制、生态保护”这个绿色发展关键,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着眼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全面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投入“有机替代、无机减量”“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350万亩,主要粮食作物亩均减少施化肥11公斤以上。2015年到2019年,全市化肥使用总量从34万吨下降到30万吨左右;通过“精、调、改、替”,使全市肥料利用率由35%达到39.5%,提高了4.5个百分点;2017—2019年3年完成中央投资6000万元,吸引社会资金3000万元,实施祁连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推广奖补项目,示范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面积35万亩,亩均减少化肥26公斤以上,总减施化肥0.91万吨以上;年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200万亩,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推进施药装备现代化,改进施药技术,农药利用率提高到39%以上。通过重大行动和关键技术推广,确保在减少化肥农药投入的同时保持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减少了化肥农药对耕地土壤的污染,同时也减少了因过量滥用而导致的挥发和淋溶,保护了地下水资源环境,保护了生态环境。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