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沧海桑田一指间——6个村庄的70年巨变

2019-06-18 09:18:14来源:新华社   
核心摘要:1949至2019的70年里,中国农村发生了多少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巨变。新华社记者日前赴各地农村采访,为您带来散发泥土芳香的故事,展现亿万农民的悲欢忧喜和坚定执着。

70年,白驹过隙。

70年,沧海桑田。

1949至2019的70年里,中国农村发生了多少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巨变。

走进黑龙江省共青农场,以天津庄、北京庄、山东庄等命名的小区格外显眼,楼房成行,干净整洁,风格迥异。

共青农场第一批拓荒者,天津庄的84岁老人杜俊起,看着一张黑白照片上年轻的自己,忆起往事。

1955年,风华正茂的天津青年杜俊起加入开发北大荒的队伍,来到黑龙江省萝北县。那年9月的一天,垦荒队点起第一个火把烧荒,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把青春、汗水洒在了这里。

1_conew1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粮食紧缺,沉睡中的“北大荒”成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一五”期间,新中国制定了荒地开垦的计划。

“早上醒来,被子里外都结了一层冰霜,头发甚至粘到了木头上。”杜俊起说,很多队员手指甲都冻坏了。

一片片荒地被铁犁头犁开,昔日荒草掩埋的大地,露出了肥沃的黑色土壤。1958年,杜俊起和队员们共生产粮食3000吨。

冰天雪地间,北大荒变了模样。60多年后,那片曾经杂草丛生、狼群出没的荒野,已成为一个大型现代化国有农场。

“现在种地可享福了。”杜俊起说,育秧有智能化育秧车间,耕作有GPS导航的大型农机,还有自动精量播种机。过去每天几乎都离不开镰刀锄头,现在种、管、收加起来只需一个月左右。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带来的是粮食产量的增加。杜俊起说,开荒时玉米亩产量只有三四百斤,如今亩产量平均上了1600斤。

包括共青农场在内的黑龙江垦区,如今有4300万亩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00亿斤以上,商品粮调出量约占全国各省份粮食调出量总和的四分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国家队”。

下一篇:

江苏省泰州市首个城市风貌智慧展厅5月对外开放

上一篇:

汛期到了,海绵城市工程建得如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