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西部发展空间大

2019-12-02 09:53:49来源:中华建设网   
核心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北高南低到东高西低的转变,中西部地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中华建设网讯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北高南低到东高西低的转变,中西部地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从1949年年末的10.64%提高到2018年年末的59.58%。如今,进入“下半场”的中国城镇化如何向更高质量迈进?怎样为城市化赋能呢?
 
北高南低到东高西低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教授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快速城镇化过程,受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影响,城镇化格局发生了从“北高南低”到”东高西低”的转变。中国省市区间的城镇化差异趋于缩小。
 
从空间格局来看,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城镇化都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查阅资料发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我国城区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城市共18个,其中北方地区有12个,占2/3。计划经济时期,以煤炭、钢铁为代表的重化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这些地方的工业化水平更高,铁路交通更发达,城镇化率也更高,大城市也是北方居多。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特区的设立,沿海城市、三个“三角”地区、海南岛和上海浦东陆续开放,户籍管理制度开始放松,东南沿海城市崛起。不过由于原有的基础等因素,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东北地区仍是我国城镇化率最高的区域,一直到2009年,东部沿海的城镇化率才超越东北地区。
 
数据显示,2008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城镇化率分别为60%、52.21%和55.4%,均大幅高于45.68%的全国平均水平。彼时东部浙江为57.6%,低于辽宁;江苏为54.3%,低于黑龙江;福建仅有49.9%,与东北三省都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几个发达省份中,仅广东达到了63.4%,高于东北各省。
 
但到2018年,浙江和江苏的城镇化率都已超过辽宁,接近70%,福建也达到了65.8%,超过了吉林和黑龙江。相比同时期全国13.9%的提高幅度,辽宁、吉林、黑龙江的提高幅度分别只有8.1%、4.32%和4.7%,大幅低于全国。吉林2018年城镇化率更是低于全国的水平。
 
表1:近十年来东北三省与东部沿海部分省份城镇化率变化
1_conew1
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各地统计公布及公开资料整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李善同分析称,城市的发展分化,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趋势。中国各个省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有两大链条。一是出口拉动,像珠三角、长三角。另一个链条是北方省份为主的重工业在国内的价值链,以东北、华北、西北作为主要参与者。因此在不同的城市,可能因为不同地区处于不同的产业链上,而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尤其是,东北地区以基础工业部门为主,近年来对基础工业产品的需求减弱,东北的经济增速也出现明显放缓,部分人口外流。
 
从大的格局上看,2009年东部沿海城镇化率超越东北后,我国城镇化率格局已由北高南低转向东高西低,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镇化逐渐接近成熟水平的同时,中西部很多地区仍大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过,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尤其是2008年后东部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的工业化进程大幅加快,城镇化率也大幅提高。
 
从增量上看,当前中西部地区仍有较大的空间。比如西南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由于山地多平地少,教育发展比较滞后,工业化起步较晚,因此这些地方的城镇化率都比较低。未来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地方的城镇化也将大幅增长。
 
表2:2018年各省城镇化率
2_conew1
 
大城市的郊区化、多中心化
 
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城镇化空间演变不仅体现在农村人口进城、城镇化率的提高上,也体现在城市的结构方面,即中小城市的人口逐渐向大城市、中心城市、都市圈集聚,大城市人口集聚效应愈发明显。杭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中心城市发展势头强劲。未来在大城市人口集聚的同时,也有很多中小城市的人口会减少、收缩。
 
未来,大城市集聚人口、支撑经济发展的平台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11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发布。《决定》称,要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
 
李国平分析,大城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大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挡都挡不住,大城市会越来越大,但关键是要优化城市布局。因为大都市圈内核心城市普遍受到大城市病问题的困扰,因此需要建立多中心、网络化的大都市结构,形成若干中心来分散单中心。在享有集聚经济效益的同时,避免单中心模式所带来的大城市病等问题。
 
也就是说,在人口向大城市、中心城市集聚,大城市人口增加的同时,大城市的人口也在郊区化、多中心化,未来在大城市内部,郊区、外围人口增加会更多,尤其是随着市域铁路、快轨的发展,郊区的人口增幅会超过市区人口增加的速度。
 
新型城镇化如何向高质量迈进?
 
城市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城市品牌引领着品牌经济的发展。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原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刘平均指出,当前20%的知名品牌拥有80%的市场份额,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数量和质量,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因此,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也逐渐聚焦在城市品牌的高质量建设上。
3_conew1
 
从1949年我国城市只有137个,到2018年城市数量已经达到672个,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不容忽视。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任玉岭建议在欠发达地区,应该重点推进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建设。他还认为,城市要发展就要让农民进城,从政策方面给予农民支持。
 
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会长、住建部城市管理监督局原局长王早生认为,以绣花精神提升城市治理化水平,一要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二要依法治理;三要智能化,要有标准,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水平。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则为城市治堵开出药方。程世东表示,可以优先发展公交、自行车系统,以控制停车位数量、提高执法力度、采用经济手段等途径来限制和引导小汽车的出行。
 
城市建设,理念是灵魂、是关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根本之策。未来应努力建设完善更多创新发展城市,建设完善更多协调发展城市,建设完善更多绿色发展城市,建设完善更多开放发展城市,建设完善更多共享发展城市。
下一篇:

想象力,创造世界的“神奇”力量

上一篇:

匠石运金:尚领石代旗舰店开业,楚商设计行业再添新锐力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