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甘肃康县:“内外兼修”谱写美丽乡村新华章

2021-01-04 09:10:19来源:兰州新闻网   
核心摘要:近年来,甘肃康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坚持生态理念、传承历史文脉、突出地方特色、彰显时代精神,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示范引领、梯次推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内外兼修谱写村美物丰民富的美丽乡村新华章。
 
溪潺潺、鱼儿欢游;山色空蒙、云蒸霞蔚,秦岭之南建筑风格的农屋在群山绿色怀抱中若隐若现,好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走进村子,乡村道路干净整洁,金耳、花菇绽放璀璨的笑容,村民们乐悠悠地谈论着家乡的变化。
 
近年来,甘肃康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坚持生态理念、传承历史文脉、突出地方特色、彰显时代精神,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示范引领、梯次推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内外兼修谱写村美物丰民富的美丽乡村新华章。
 
 
航拍的康县长坝镇花桥村。镡世理摄
 
美轮美奂“山居图”
 
透过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山居图”,康县不仅勾勒出幸福民生新蓝图,而且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写下生动注脚。
 
位于偏远山乡的“袖珍村”迷坝乡老沟村的变迁,就是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该村是出了名的“烂干村”“贫困村”,但现在呈现在记者眼前的却是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幸福村。
 
老沟村39户129人,是康县的“袖珍”村之一,由于偏远,发展缓慢。村里69岁的赵志俊说,“我们以前走的是‘巴掌路’,住的是‘晃晃房’。”从老沟村到张台村村口,足足要走8公里,只能靠脚步丈量,一步一步地“走出沟”。而如今,赵志俊说,“我们太幸福了,现在过得日子做梦都梦不到。”的确,过去的“烂泥路”变成了现如今的“水泥公路”,家家户户的庭院、入户道路都全部硬化了,出门再也不沾泥了。
 
“我们老沟村山好水好,但都不如共产党好。”赵志俊说,“以前,我们住在大垭豁,深山老林里交通极度不便,好多至亲的亲戚都不认我们。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让我们受益了,政府按每人8000元的补助,让我们从‘山老’(山的深处)里搬迁出来,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有水吃的‘好生活’。”
 
赵志俊的大儿子赵兴云在扬州当老板,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二儿子赵美云现年28岁,还未娶妻,成了赵志俊老人的最大“心病”。他告诉记者,“现在日子好过了,啥都有了,就期盼有个儿媳妇。”
 
据了解,老沟村是迷坝乡出了名的“光棍村”,但经过美丽乡村建设后,该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来媳妇逐渐增多。
 
村党支部书记潘苏芳告诉记者,“去年(2019年),县委李书记来我们村调研时说,‘老沟村不仅可以脱贫,还可以发展得更好。’听了这话,我们信心大增,一定要按照李书记的指示,带领乡亲们发展茯苓等特色产业,把好日子过得更好。”
 
 
康县迷坝乡村一角(资料图)
 
美丽没有终点,幸福仍需努力。“袖珍村”的变化,仅仅是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截至目前,康县350个行政村已全部建成美丽乡村,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4个、国家AAA级景区2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70个,2个镇和16个村获评中国最美村镇,并相继荣获“中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等称号。康县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从“一处美”到“全域美”、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华丽蜕变,许多村庄成为网红打卡地。
 
百花齐放“物阜景”
 
“美丽接力”中,只有内外兼修、标本兼治,既抓“面子”又抓“里子”,既重环境品质又重村民收入,才能让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的康县变成乡亲们的“金山银山”,才能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与日俱增。
 
康县把建设美丽乡村和培育发展多元富民产业同步推进,想尽一切办法让人民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
 
村子美了,群众的增收渠道就多了。在该县岸门口镇杨家河村村委会旁边,一栋由康南传统民居改装的“民宿”十分耀眼,三三两两的游人出入不断。
 
“真是没想到,我们的这山沟沟能发展得这么好,昔日的偏僻贫困村变成了如今的美丽乡村、明星村,现在每天都有人来参观旅游。”今年53岁的杨家河村村民、民宿负责人蒲兆林说,“我们的5间民宿每天都有人住,尤其是周末、节假日,提前几天就被预订了。”
 
蒲兆林在村上当过27年的村文书,看到村里发展的美好前景,他就开始谋划走“乡村旅游”的致富路。抢抓全县发展全域旅游的机遇,通过对自家“土”房子的装修改造,蒲兆林的“林雲山庄”已打造成了集赏农村田园风光、吃农家饭、住特色民宿的生态休假体验馆。
 
 
  康县花桥村游客接待中心  李克军
 
花桥、何家庄、大水沟、朱家沟、庄科、珍爱茶山等村社,都已是康县“名牌”旅游村,村民们在家门口悠闲自得地吃上了“旅游饭”。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尽管受疫情影响,康县共接待游客83.2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308.06万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6.9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21792.7万元。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康县在全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劳务、特色种养殖业等产业齐头并进、蓬勃发展。
 
“我们村没有懒汉、没有闲人,家里有产业的就好好发展产业,没有产业的就外出务工。一般都是每年的4月份把天麻种上后,就外出务工,11月份又回家挖天麻,每家每户的收入都不低,人均可支配收入最少是2013年的2倍。”康县白杨镇竹园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军说,“去年中建集团帮我们创办了扶贫车间,又给全村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购买的新加工设备,节省了成本、提高了产量,为乡亲们脱贫致富贡献了力量。”
 
一个村,有了产业,就有了血液,有了活力。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竹园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各种特色产业,人民群众持续增收稳步奔小康。康县把发展多元富民产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大力推进“南茶北椒、整县核桃、区域优势、做精做优”的产业发展布局,建成兴源、龙神、满福等农特产品龙头企业,打造了“康耳”“翠竹”等一批“康字号”名优农特产品。全县发展核桃、花椒、天麻、中药材、茶园等特色农林产业110多万亩,实现了提升产业适宜区全覆盖。
 
康县多元特优产品线下销售如火如荼,线上销售更使 “山珍”触电腾飞。
 
康县迷坝乡马莲村的王玉花,是远近闻名的“网红”。去年一年,她就在网上销售了80多万元的农特产品,把香菇、花椒、天麻、木耳销售到了兰州、青岛、无锡等地,真正实现了“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了网络里的‘近在咫尺’。”王玉花高兴地说,“互联网似乎让我们的生活也进入了快车道,日子越过越红火、越有奔头。”截至目前,康县开办网店1528家,建成电商服务中心等各级各类服务平台484个,电商应用企业38家,2019年实现总交易额38214万元,带动6306户贫困户持续定增加收入。涌现出“阳坝原生态土特产”“惠农专业合作社”“花桥包子”等一批“明星网店”和电商品牌,以及郑文山、秦文学、王玉花等一大批“电商达人”。
 
产业发展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加强经验总结和典型示范、巩固提升现有产业基础和成效的同时,康县紧抓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增收问题,以画工笔画的精神,用“绣花般的功夫”精雕细琢,真正让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
 
全民高唱“幸福歌”
 
康县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特优产业的同时,把“富口袋”和“富脑袋”有机结合,“塑形”和“铸魂”同步推进。该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为抓手,大力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2020年1月,康县文明委下发了通知,号召全县学习借鉴康县岸门口镇杨家河村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过程中,把美丽乡村建设和“除陋习、树新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融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杨家河经验”。
 

康县农家客栈(资料图)
 
“‘杨家河经验’就是让群众积极参与村级善行公益、环境卫生、社会公德及农户自己家庭卫生整治活动,引导农户转变落后守旧观念,进一步改善农村群众的精神风貌,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凝聚正能量。”康县岸门口镇党委书记梁月红说。
 
“我们全县上下要积极学习借鉴‘杨家河经验’,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全力实施文明实践‘四个工程’,为乡村振兴和文明城市创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康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宇星说。
 
据了解,去年康县评选表彰和推荐各级各类先进典型450名,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4000多场次,在窗口单位、城区广场、交通路口、景区等公共场所设立了97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常态化提供各类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
 
物质丰富,精神饱满,处处和谐,幸福如歌。在康县,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特优产业培育茁壮成长,全域旅游发展逐步实现,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乡亲们在花园式的村庄里享受着城市般的幸福生活,精神抖擞、干劲十足。  (经济日报记者 李琛奇 通讯员 焦杨红)
(责任编辑:常乐)
下一篇:

山西出台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行动计划

上一篇:

十堰市:“争当城市好管家”典型人物先进事迹--付建国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