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9月9日,由中交一航局投资建设的百色北环高速公路PPP项目正式通车运营。行驶在百色市南北过境线北环线上,满目苍翠扑面而来,令人顿感清新怡然。边坡之上绿意绵延,好似披覆绿甲的卫士,沉静而坚定地守护着每一程通行。
9月9日,由中交一航局投资建设的百色北环高速公路PPP项目正式通车运营。行驶在百色市南北过境线北环线上,满目苍翠扑面而来,令人顿感清新怡然。边坡之上绿意绵延,好似披覆绿甲的卫士,沉静而坚定地守护着每一程通行。这流动的绿色,不仅是自然与工程交融的诗意,更是建设者以匠心守护绿水青山的长卷笔记。他们借绿色建造之手,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动地实践在这条宽阔大道上。
右江河谷地势大体平坦,平原之上却偶有山岭突起。在此筑路,意味着要与复杂地质正面交锋。仅在北环线一标段这16.364公里区间,建设者就不得不直面13座高边坡的挑战。部分边坡由“欺软怕硬”的泥岩和砂岩构成,雨水稍多,便易“闹脾气”,滑坡、塌方风险陡增;更为棘手的,是一种叫做“膨胀土”的对手,它如同情绪反复的孩子,遇水疯狂膨胀“发脾气”,失水又急剧龟裂“闹情绪”,极其难以安抚。
“这就像在豆腐上修路,又像在钢铁上种花。”项目经理王宁道出了工程之艰。在传统的“开挖一级、防护一级、绿化一级”老办法之上,项目团队想出更聪明的办法——“排水连通一级”和“微地形打造”的新理念应运而生。
“高速公路最怕水,排水不通,万般皆空。”王宁说。项目将排水工程提升到与支护、绿化同等重要的地位。每级边坡都设计了急流槽,让雨水能迅速汇入边沟,避免渗透侵蚀;还有像“地下暗渠”一样的支撑渗沟、像“肋骨”一样的拱形骨架,共同组成了一个高效的“排水系统”,时刻为山体“疏经导脉”。这好比先给山体修建一个精准的“疏导系统”,再为它“量体裁衣”,穿上一件既坚固又透气的“生态外套”。
在北环线K12段,边坡是坚硬的岩体,硬碰硬不行。项目施工主管徐斗武介绍着他们的“秘籍”,锚杆宽格梁施工工艺。想象一下,工人们先在山体岩石上织出一张巨大的“钢筋网格”,再用一根根12米长的锚杆穿透网格,深深“钉”进岩体内部,让这件“格子大衣”和山体牢牢地长成一体。然后,在每个格子里“填土施肥”、挂网喷播草种。不久后,坚硬的岩石上竟奇迹般地长出了郁郁葱葱的绿草,一件坚不可摧又生机勃勃的“皮草大衣”就这样完成了。
转到K8段,画风突变。这里全是软塌塌的膨胀土,常规工艺束手无策。工程团队开出了一剂“中西结合”的良方——CBS植生混凝土技术。徐斗武打了个生动的比方:“这就像给一块软塌塌的蛋糕胚,快速地裹上一层厚厚的巧克力脆皮。”这层“脆皮”由水泥、砂壤土、有机肥、添加剂和草种搅拌混合而成,通过高压喷射,“啪”地紧紧包裹在坡面上。水泥迅速凝固形成坚固保护层,而内部的种子则在肥力滋养下悄然生根发芽,再从“脆皮”中破土而出,植物的根系犹如一双双“小手”将松软的坡土紧紧抱住。
“你们这边坡修得真精致,远看就像站立着的绿茵场。”有业内专家在考察后如此评价,但这番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徐斗武回忆,试验初期,刚喷上的基材,一场大雨就被冲得七零八落。于是团队在实验室里昼夜不停地测试,寻找粘结力和肥料生态力的最佳平衡点;他们调研本地草种,挑选那些“身体强壮、根扎得深”的优等生;还引入了名为“AB菌”的“土壤健身房”,它能活化土壤,让土壤营养更长久、更肥沃。
升级后的技术让这些坡面无惧风雨,花草藤灌木相容共生,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层。夏日宽叶草繁茂,冬季高羊茅接续;春天野花烂漫,秋日绿意不减,车行路上,四季景异。点缀其间的牵牛花、大金鸡菊,令人宛如驶入了童话世界。
曾经令人揪心的13个高边坡,如今已化身为路基两侧绿色景观。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理念的升华。从战胜膨胀土到驯服岩质坡,从被动防治到主动生态修复,百色北环线的边坡建设历程,恰是中交人向绿色建造、智慧建造迈进的生动注脚。这里的每一寸绿意,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故事。(中交一航局城交公司 牛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