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新城建关注的是在统筹城市安全与发展的前提下,更关注城市生命线,统筹的核心是构建一个城市数字底座,支撑起大住建,支撑起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为创建“安居乐业”发展环境提供实施路径,为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新城建关注的是在统筹城市安全与发展的前提下,更关注城市生命线,统筹的核心是构建一个城市数字底座,支撑起大住建,支撑起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为创建“安居乐业”发展环境提供实施路径,为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4月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专家组组长梁峰,作客湖北省住建厅“荆楚营建大讲堂”第二十一讲。在《加快发展新城建 高质量打造韧性城市》专题讲座中,梁峰通过扎实的理论输出、丰富的案例讲解,向全省住建系统分享如何发展新城建,高质量打造韧性城市。
“新城建”&“韧性城市”
“新城建”即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它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城市建设治理创新融合,以信息平台建设为牵引,以智能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智慧应用场景为依托,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是提升城市建设、运营、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2024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和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提供遵循和指南。
梁峰介绍,《意见》强调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构建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并且当灾害发生的时候,能够承受冲击,快速应对、恢复,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并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的韧性城市。
“新城建”要“建”什么
关于“新城建”的主要任务,梁峰认为主要从八个方面着手。
主要任务
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关键是市政基础设施感知升级和市政设施管理智能协同。打造地下管网“一张图”,实现地下管网建设运行可视化三维立体智慧管控;因地制宜对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和智能化管理,提升市政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统筹应急洪涝联排联调机制,提升排水防涝能力。
发展聪明的车,建设智慧的路,构建智能的车联网、车城网,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要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感知体系,集约、高效、智慧的绿色配送体系,加快停车设施智能化改造和建设,为智能交通、智能停车、城市管理等提供支撑。
推进社区基础设施智能化,实现物业管理智慧化,提升城市住区韧性。要开展完整社区建设,创新智慧物业服务模式,强化住区安全治理体系强化对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住区消防车通道、安全疏散体系等隐患防治,提升城市住区韧性。
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关键是要建立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全面动态掌握房屋建筑安全隐患底数,形成房屋建筑安全隐患数字档案。建立房屋建筑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强化数据共享。健全房屋建筑安全隐患消除机制,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防雷、防火性能,坚决遏制房屋安全事故发生。
开展数字家庭建设,加快构建跨终端共享的统一操作系统生态,提升智能家居设备的适用性、安全性和兼容性,统筹规划建设家庭智能信息综合布线,注重数字家庭隐私保护,充分尊重居民个人意愿。
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培育智能建造产业集群,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建造”层次与水平,深化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强化信息技术与建筑施工管理深度融合。
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强化信息开放共享,搭建城市三维空间数据模型,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信息化水平,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应用,开展城市综合风险评估,提高城市空间韧性。
搭建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一网统管”,加快构建国家、省、城市三级平台体系,完善城市运行管理工作机制,开展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常态化综合评价。
要完成“新城建”任务,还要加强组织协调,强化要素保障。梁峰建议,要强化科技引领和人才培养,创新体制机制,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
“新城建”的核心内涵
“新城建” 是住建版的智慧城市。通过夯实数字城市底座,发展一体化数字住建,建设城市运管服平台,壮大新城建产业经济,构建“大底座+大住建+大城管+大产业”体系。实现规划立体化、建设智能化、运行安全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体检常态化。
梁峰详细介绍了“新城建”的核心构架,具体来讲为“四大体系、八大平台”。“四大体系”包括城市安全体系、城市发展体系、城市管理体系、城市服务体系。“八大平台”包括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智能感知与监测、实施房屋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新城建”数字经济、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发展智慧社区、开展数字家庭建设。
“新城建”的湖北实践
梁峰认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面临基础能力薄弱共性问题,制约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城市服务“一网通办”进程。湖北坚持问题导向,系统破解制约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堵点和弱项,是推进“新城建”湖北实践的初衷。
以城市信息模型(CIM)为核心,湖北大力推进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标准、平台、应用、机制、技术等方面取得成效,形成完整工作体系,不断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探索。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率先开展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省17个市州已全面完成。
“新城建”有效支撑“四好”建设
梁峰提到,“新城建”有效支撑“四好”建设。“新城建”通过数字化手段系统提升城市的安全与韧性,打造安全规范、管理有序的“好城区”。以城市信息模型(CIM)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底座,通过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平台、房屋建筑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系统提升安全感知与监测能力,通过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房屋安全监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建设等,以信息化赋能治理能力提升,增强发展韧性。
“新城建”赋能社区建设,打造设施完善、环境宜居、治理高效、服务智能、绿色低碳的“好社区、好小区”。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小区是社区的组成单元,“新城建”推动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新建智慧社区,是实现城市智慧的重要内容。
“新城建”推进数字家庭、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着力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新城建”推进数字家庭建设,强调以人为本提供系统化的智能家居产品,以提高生活与居住的便捷性和品质。
“新城建”赋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梁峰认为,“新城建”赋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造新引擎、提供新动力、凝聚新动能。
“新城建”为前沿科技提供丰富应用场景和广阔市场,发挥培育新质生产力引擎作用;“新城建”促进基础数据转化为数据要素并发挥倍乘效应,实现动力转化,驱动关联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城建”贯彻全生命周期理念,把城市作为有机体,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数字科技,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一体化治理,以提高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新城建”推动经济社会政府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个过程又会催生新业态、激发新应用、促进新模式,为城市带来新动能并促进转换,推动各领域的现代化发展。
梁峰认为,推进“新城建”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建议优先选择基础好的板块,集中力量完善提升,不必面面俱到。
统筹组织,分区实施,各城市可以结合“新城建”的主要任务,根据各辖区建设基础、财务状况、发展特长,分别承担各条块建设任务。
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新城建”实际上是在熟悉的领域开拓创新, 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分层次、分步骤系统推进。把“新城建”当作体系建,“新城建”宗旨是构建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最终实现“一网通联”“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的城市运管服体系。
把新城建当作系统抓,“新城建”不仅仅是实施一批建设项目, 而是以城市为单位推进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服务现代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城市政府统筹推进。
把新城建当作产业做,“新城建” 涉及一个强大的产业链条,通过项目实施,前向带动新技术应用,新产业集聚,后向催生新业态形成,新消费提升。开展“新城建”,要推动产、学、研、用、政、资的有效协同, 同步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业链融合高效、产业生态循环畅通的“新城建” 产业体系。
上一篇:这些空间正在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