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曾经,深夜空荡的路口,红绿灯依旧机械交替,车辆无奈等待。如今,路口数字化后,车辆靠近便能向系统“报信”,红绿灯实现智能调节。
车能与路“对话” 信号灯路口引入智慧交通系统
曾经,深夜空荡的路口,红绿灯依旧机械交替,车辆无奈等待。
如今,路口数字化后,车辆靠近便能向系统“报信”,红绿灯实现智能调节。
以运输车辆为例,这一改变,能大幅提升卡车遇绿灯的概率,未来甚至有望让卡车畅行无阻,告别频繁刹车、踩油门等操作——华砺智行董事长邱志军曾描绘的理想图景,如今正在武汉逐步转化为现实。
在武汉经开区,582个信号灯路口引入“车路协同”智慧交通系统,帮助实现车速诱导、闯红灯预警等功能。
武汉市公安局民警何洋介绍,车路协同系统能依据车流与信号灯数据,为驾驶员规划最优车速,让信号灯配时更科学,未来,既省下真金白银,又守护绿水青山。
“‘车路云一体化’绝不仅有‘车’。”业内专家周光涛认为,要着重共用5G与算力网络基础设施,以智能网联的协同互通,打破人、车、路的孤立局面。
在中国信科集团展厅,长江日报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视频:搭载C-V2X融合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小车,面对山区高速弯道或匝道“鬼探头”的瞬间,快速做出刹车反应。
这一自研技术,借路侧感知填补盲区,及时“通知”周围车辆避让,为车辆安全行驶保驾护航。在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上,欧美仍主要依靠“车身智能”。在武汉,相关车路协同项目本月将落户军山新城。
众多力量汇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华砺智行,在武汉经开区铺设低时延通信网络;武汉理工大学汪怡平教授团队搭建复杂交通模拟场景,为路侧设备算法提供精准验证。
未来,车与车、车与人……还有多个链路有待联通。
今年初,东风汽车牵头,9家企业、4家高校及1家新型研发机构携手,组建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
车企“出真题”“考场”不封闭 3487公里城市级试点全国引领
早在4年前,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面向武汉市民招募1万名“首席体验官”,这是国内首次社会车辆大规模参与“V2X”车路协同应用。
所谓V2X,是指车与外界信息交换。有着20年驾龄的李友华主动报名,他说,“既然住在‘车谷’,我怎么不先体验最新的汽车科技?”
李友华的话,透着不少武汉市民骨子里的“敢为人先”。
东风大道三角湖地铁站地段,红绿灯密集,他却一路畅行,仿若被点亮“绿灯挂”——这一切,只因智能网联测试道路上,智能硬件与车辆交互,实时告知最佳时速,红灯成了可避的“岔路”。
在全国智能网联赛道上,武汉同样“敢为人先”疾驰在前。国家级测试示范区拔地而起,武汉率先开放自动驾驶商业试点,在16城“双智”试点中引领。2023年,住建部与工信部的“双智”考核、汽车工程学会的综合评估,武汉均摘得榜眼之位。
从武汉经开区106公里的试验道路,到如今汉阳、硚口、东西湖等共3487公里道路的城市级试点,“车路云一体化”的版图不断延展。
今年,武汉提出将打造全市统一的智能网联汽车平台。这一平台,将支持接入2万套城市基础设施、10万余台各类智能网联车辆,可为百万台社会车辆提供车路协同信息服务,实现跨平台多品类异构数据互通、跨级别自动驾驶车辆全天候实时监管及城市级数字孪生多维融合展示。
武汉车网智联公司总经理郭祎介绍,这座平台将成为智能交通的“智慧心脏”,武汉就是要通过“场景出题、行业解题、路侧验题”,来探索可复制的“车路云一体化”经验。
向外,武汉的智慧正在延伸。华砺智行的“车—路—云”走进新疆大宗物流园区和山西钢铁生产基地,无人化运输接驳能让大宗货物全流程自动化调度;武汉理工大学团队与企业联手打造的自动驾驶装备,在雄安公交、厦门港口绽放光彩。
从一区探索到全域实践,再向全国辐射,武汉正以智能交通为桨,划开未来出行的新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