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在城市的脉络中,环卫工人是默默无闻的“美容师”,但传统环卫管理长期依赖人工监管,存在效率低、响应慢等问题。
中华建设网讯 在城市的脉络中,环卫工人是默默无闻的“美容师”,但传统环卫管理长期依赖人工监管,存在效率低、响应慢等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咸宁市通城县城市管理执法局创新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车辆、人员、公厕、垃圾中转站、垃圾收集点等数据,实现“环卫一张图”监管,构建“智慧环卫”,实现人、车、物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开启环卫管理新篇章。
过去,环卫车辆监管、调度全靠人工,消极怠工、违规操作屡见不鲜。如今,全县33辆环卫车辆均安装了GPS定位,349名环卫人员配备了专属APP,人车轨迹实时监控、资源分布一目了然、违规操作自动报警。若有超速、越界、偏离路线、超时停车行为,可立即发出语音预警,并同步向指挥中心报警。
传统公厕管理依赖“定期保洁+市民投诉”,如今智慧公厕通过“实时监测+数据预警”,实现防微杜渐。比如谌家桥、元宝嘴、钟家岭、银山广场等文明驿站均安装了气味监测、湿度、温度、人流量传感器,可实时监测空气中PM2.5、氨气、硫化氢含量和某时段内的使用人数,异味超标时,系统可自动预警并通知保洁人员精准清洁。这些传感器像“眼睛”和“鼻子”一样,让公厕“感知”到用户与环境的变化。
此外还建设了环卫设施子系统,陆续录入了全县917个垃圾桶、11个生活垃圾收集点、11个垃圾中转站、19个餐厨垃圾处置场、22个环卫工人休息场所等台账信息,为下一步实现垃圾投放、清扫、转运、处置的全过程监管奠定数据基础。
“智慧环卫”的落地,实现了从“一把扫帚扫天下”到“一张网管全城”,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更带来了诸如环境改善、成本优化等显著的社会效益。下一步,通城县城管执法局将持续探索环卫领域的前沿科技和管理模式,如引入智能调度,平台可自动定位最近保洁员,突发问题响应时间可大幅缩短。我们的目标是以人为本、以科技赋能,构建全域覆盖、全流程可控的环卫管理新生态,让城市更干净、更智慧、更温暖。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