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撤地设市20年:绿色发展,打造优美人居环境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20-06-19 11:03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然而,置身夏县庙前镇西村,这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满目苍翠,绿植喜人,即使正午时分走在村里的小路上,也能感受到空调房里的那份惬意。
 
傍晚,太阳的余温仍炙烤着河东大地,可是姚暹渠空港段附近已聚集了不少散步休闲的人群。人们三五相邀,徜徉在河清水畅、岸绿景美的诗情画意中。
 
曾几何时,盐池周围尤其是盐池十里北坡,各种乱搭乱建、乱占乱倒、乱排乱放等脏乱差现象长期存在,这十里北坡成了“城市的伤疤”。而如今,禁墙内,盐池北,悄然间转身“芳草碧连天”。这里空气质量明显好了,锻炼身体的人多了,鸟儿也飞来了。
 
……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从“两山论”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从“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到“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撤地设市20年来,历届运城市委、市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致力于打造绿色宜居的新运城,谱写了百姓富、生态美的魅力河东新篇章。
 
运城
 
森林覆盖率达29.19% 林木覆盖率超过30%
 
植树造林开新篇
 
干了一辈子夏县庙前镇西村党总支书记的王志忠,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他都会围着西村转一圈,看看哪块还需要补栽树,哪棵树需要维护。
 
从1986年开始,王志忠不间断地种了30多年树。
 
他可能想不到,让西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绿色小康村”“山西最美旅游村”“省级生态文明村”;让他成为全国劳模,竟是因为多年如一日栽树。
 
而作为村党总支书记的他能带领大家年复一年地栽树,正是历届运城市委、市政府对植树造林持之以恒的真实写照。
 
西村,也是夏县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
 
2019年7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活动发布会上,全国51个地区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夏县作为全省4个县之一、运城市唯一的县获此殊荣。至此,有着“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绿色名县”等诸多荣誉加持的夏县,再添一张国家级生态名片。
 
数年前,在生态文明还没有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候,芮城县就在全省率先提出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要举全县之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被提高到了该县发展战略的高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恰好芮城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于是,抓绿,成为了芮城县最切合长远也最务实的战略选择。
 
如今的芮城,头上已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等数项“国字号”荣誉,绿色战略果实累累。
 
2018年,永济市启动伍姓湖生态修复保护治理工程,编制了《伍姓湖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投资7600万余元,建成一条650米长的平坦引道和一条景色迥异长度达16.7公里长的巡湖路,栽植乔木灌木43种16000余株,花草植被38万余平方米。
 
同时,永济市还在伍姓湖修建围栏20公里,保护湿地动植物栖息生长,恢复伍姓湖原本生态。更为关键的是,投资5477万元的涑水河入湖口人工湿地项目和投资3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将彻底改善伍姓湖的生态环境和水质。
 
……
 
正是夏县、芮城、永济等13县(市、区)抓“绿”有痕、久久为功,才有了今年1月,运城市荣获住建部授予的国家园林城市这一金字招牌。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仅仅今年开春以来,运城市就完成了众多栽绿工程——
 
对高速运城东口、运城西口、运城南口、运城北口和运城机场口等重要城市出入口实施了景观绿化提升工程,达到了花草组合有序、乔灌层次分明、功能与景观相融的效果,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环境;
 
稷山县汾河沿岸荒山绿化工程延绵20余公里,共造林绿化1.28万亩,呈现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亮丽风景;
 
绛县实施天保、重要水源地造林、新一轮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各项造林1万余亩;
 
河津市投资2000余万元在沿黄旅游公路两侧栽植国槐、旱柳、白蜡、红叶李、樱花等苗木3000余亩,形成黄河沿线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闻喜县在稷王山麓及峨嵋岭丘陵沟壑区,种植优质高效良种杜仲……
 
截至目前,运城市森林覆盖率已达29.19%,林木覆盖率已超过30%,基本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评价指标要求。
 
13县(市、区)互联互动,奏响绿色生态新篇章,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绿色,代表希望、彰显活力,已然成了运城的底色。更为重要的是,多年来,运城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生态旅游、健康旅游、全域旅游,在保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中收获“金山银山”,持续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黄河引水能力大幅提升 汾河生态修复全力推进
 
治水为民映初心
 
“一道美丽的生态风景线。”“一个居民休闲的好去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去年11月下旬,姚暹渠空港段改造完成后上了运城的“热搜”。
 
姚暹渠是1500年前隋朝时期河东都水监姚暹,为保护盐池、运盐、灌溉和防洪泄洪而率领群众修建的,起点为夏县王峪口,终点为永济伍姓湖,全程86.6公里,其中,运城城区段为19.5公里。
 
姚暹渠空港段改造项目主要包括,整修改造渠道4.4公里,新建改造污水管道4.3公里,拆建桥梁7座,新建挡水堰6个,增加景观水面积4.4万平方米和景观绿化面积7.4万平方米。
 
站在运城空港南区陶朱公桥上,人们可以看到完工后的姚暹渠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呈现出一幅城水相融的城市美景。
 
运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水利设施建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姚暹渠的修筑;从绛州渠的开凿,到大规模引黄工程的兴建,数千年沧桑巨变,奠定了水利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特别是撤地设市20年来,运城水利发展日新月异。
 
——水源工程建设取得大的突破,黄河引水能力大幅提升。20年来,全市完成了6座大型泵站和部分中型泵站的改造工程,新增提水能力77.99立方米/秒,全市22处大中型泵站提水能力提高到175.99立方米/秒。其中沿黄14处大中型泵站从黄河提水能力增加到152.34立方米/秒,新增73.42立方米/秒。开工建设的小浪底工程、禹门口新水源工程即将完工,预计全市黄河提水能力将达到253.63立方米/秒,加上从汾河提水全市总提水能力可达263.05立方米/秒。这为运城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奠定了可靠的战略基础。
 
——水库与中小河流治理前所未有,防洪保安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全市在册的98座水库,除2座是新建外,其余96座大都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和70年代两个时段建设的,普遍老化失修,长期带病带险运行。20年来,市水务局先后争取国家和省除险加固项目投资4.75亿元,完成了96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占水库总数的96.9%,占全省完成354座的26.8%。
 
——20年间,全市共争取国家和省累计投资3.1亿元,对汾河运城段、涑水河以及全市19条中小河流中的10条河流进行了清淤疏浚、堤坝加固等综合治理,治理长度100公里,部分河道完成了确权化界。对河道和水库这样大规模、高标准的综合治理和除险加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是没有过的。
 
——2017年以来,结合运城市处于汾河最下游的实际,为努力破解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市水务局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建设运营,提出每个县至少落实一个生态修复项目的措施,夯实汾河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支撑。截至目前,共启动实施项目9项,总投资16.36亿元。其中,实施完成了新绛新纺段防洪工程、河津阳村段防洪工程、河津市汾河干流防洪工程、新绛县浍河水生态修复4项工程,河道治理长度28.1公里,完成投资6000万元;启动新绛县城区段综合治理PPP项目、稷山城区段综合治理PPP项目、河津市汾河水生态修复工程PPP项目、新绛县堤防加固工程、万荣汾河入黄口水生态景观及保护修复工程5项工程。
 
20年来,运城水务传承大禹治水的精神,乘改革开放之东风,全市农业人口水浇地实现了人均两亩地的目标,是全省人均的两倍,灌区的提水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吃水从打坝蓄水、人拉肩挑发展到目前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由无到有,也达到目前的97%普及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了827万亩,为运城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亦柔亦刚,至善至美。二十载初心不改,运城市委、市政府正一步步让500余万河东父老,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治理南山生态 保卫蓝天净土
 
绿色理念成共识
 
今年2月,市委书记丁小强在城市空间规划专题会上,对城市园林绿化提出了具体要求,要突出“精美灵秀”,坚持“点线片面”相结合,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在老城区改造上见缝插绿,在新城区建设上优先设计,在城市主干道和河道两侧形成绿色廊道,不断拓展绿色空间,持续增加“绿量”,让市民推门入园、开窗见绿。
 
其实,早在前两年,来盐池观光休闲的人们就发现盐池十里北坡不一样了。北坡附近的居民就实现了推门入园、开窗见绿。
 
变化,是干出来的。从2018年年初开始,运城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下决心破解盐池十里北坡生态治理难题。
 
盐池十里北坡治理是运城市南山生态修复及绿化提升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拆迁、清理垃圾,填沟、植树造林。一年前,这里是城市的“伤疤”,垃圾遍地,藏污纳垢;一年后,这里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绿意盎然,花木成行。
 
眼下,盐湖十里北坡上已经形成了微地形、桃花园、红叶园和百花怒放园等功能片区,各片区中植物种类丰富,有乔木类的青皮杨、金叶榆等,有花灌木类的红叶碧桃、木槿等,有小乔木类的金叶女贞、大叶黄杨等……
 
时值六月,漫步在盐池北坡的景观小路上,整个北坡散发出的绿色希望,让人振奋、让人陶醉、让人遐想。再南望,不远处的中条山,蓝天映照着群峰,白云环绕着绿荫,南山生态美景尽入眼帘。
 
20年坚持不懈,只为让天更蓝、山更秀。
 
近年来,运城市“蓝天保卫战”持续发力,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截止到2019年年底,市城区淘汰燃煤锅炉275台,22台燃煤供热锅炉、77台燃气锅炉完成改造;抓好“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全市累计排查出10092家,取缔4887家,整改5186家,剩余19家全部停产整治;淘汰工业炉窑23台,升级改造859台;完成无组织排放治理179家,安装企业用电设施工况监管系统920家,安装点位7635个;通过抓重点、强举措,合力攻坚,运城市由生态环境部门主要管控的几个污染物指标成绩优异,SO2、NO2累计浓度和降幅均排名全省第一,NO2是全省唯一下降的市。
 
与此同时,“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截止到2019年年底,完成国家首批名单409个地块的信息采集、填报;启动原河津焦化厂等一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完成5个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整治。持续开展清废行动,排查出的601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
 
除此之外,运城市还通过电价优惠、气源保障、因地制宜选择供暖设备等举措,不断推进“煤改电”“煤改气”等政策落地,为保卫蓝天作贡献。
 
同时,这些年,全市上下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等,环保理念和绿色发展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践行简约生活、绿色生活、低碳生活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全面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为抓手,围绕乡村振兴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科学布局,“网带片点线”综合治理,山上建体系、丘陵建基地、平川建林网、村中建园林等理念,先后实施了荒山绿化、城市绿化、通道绿化、乡村绿化、生态修复、经济林基地建设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一幅景美业旺民富人和的美好画卷在人们眼前缓缓展开。

来源:运城市生态环境局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