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特大型城市的“共治之道”:看济南如何“大城细管、古城新治”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22-01-05 15:59
来源:新华财经
 
五年前,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跨入“大河时代”,但伴随城市体量的升级和框架的拉大,如何治理城市,怎样改善环境,如何回应群众关切成为崭新课题。为此,济南提出“城市大管家,市民好家政”工作理念,以“图治”的思维建设智慧平台,为“谁来管”“管什么”问题解决铺设“底图”。他们继而内塑流程、外借民力,构建“七位一体”治理体系,让“管没管”“行不行”有了依据,从而以共建共治“命运共同体”推动“大城细管、古城新治”有效落地。
 
“一张图”管好“一座城”
 
盛夏时节,西瓜上市。每逢这时,城区主干路两旁总不乏瓜贩摆摊兜售或驻车叫卖,为城市执法工作带来难题:禁卖则瓜贩叫屈、群众不便;不管则影响秩序、阻碍交通,怎么办?
 
2010年,济南面向市民发布第一张“西瓜地图”:结合城市区位确定售瓜点。从而,固定摊位、固定摊贩,群众放心采购,政府有序管理,得到各方认可。有瓜商表示,过去卖瓜就像“打游击”,一天要换几个地方。现在定了地方,还免收卫生费,心里踏实。
 
用好一张图,管好一座城。“地图思维”拓展为济南城市治理的工作思路。随后,他们将道路、公厕、垃圾处理厂、垃圾转运站、基层执法中队、基层环卫所、液位监测、化粪池楼栋等13项点多面广、容易疏漏的民生问题搬上地图并逐一标记。群众看得清楚,政府管得明白,从而挂图指挥、插旗作战,做到靶向治理、“绣花”管控。
 
去年,济南又用好这13张图搭建智慧城管数字平台,通过业务受理、无线采集、协同办公、综合评价、监督指挥、地理编码、基础数据、应用维护、数据共享九个子系统,做到一网统筹、部门联动,实现“协同共管、治理有效”目标。
 
济南市智慧城管中心主任阴洁伟介绍说,平台由1个市级中心、15个区(县)中心和159个街(办)站点组成。发现的问题可直接与中央、省级主管部门对接,并同步与住建、?信、交警、交通等26个市直部门联网,向162个区直单位派单,从而以国家、省、市、区、街、居“六级联通”,于全省率先实现数字城管全域覆盖。
 
有了这套“底图”作保障,济南重心下沉,探索“1+1+N”路长制工作体系,即每名路长依靠一个数字化城管平台,协调若干部门,通过“路长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方式,破解网格末梢治理“视而不见”“见而不办”“办而不好”等传统难题。
 
实践中,他们立足全市6279个城管网格,对18个大类百余项事项进展开全天候巡查。仅今年,便发现各类问题180余万件,结案168余万件,结案率93.33%,使得12345市民热线反映城市管理问题的投诉率下降四成左右。从而以“事无巨细、一管到底”工作要求实现“人在路上走,事在网中管,事情无巨细,时时能掌控”治理目标。
 
阴洁伟说,智慧化管控让工作事项和工作进展一目了然,从而呈现出两个转变:一是参与主体“重结果轻过程”“重上层轻基层”“重排名轻分析”现象就此终结;二是主管单位由“年底问收成”变为“全程看行情”,决策指挥更加科学。从而带动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风气成为城市治理的“新常态”。
 
“大城细管 古城新治”
 
用系统的办法和智慧化平台治理城市,对济南而言不仅是现实之需,更是长远之策。尤其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容及群众需求的提升,应以更加人性化、规范化的方式进行治理。这方面,济南早在十年之前便探索“服务管理执法“三位一体”721工作法,引发行业关注。
 
据济南市城市管理局局长孙世会介绍,“721工作法”是指解决问题七成靠服务、二成靠管理,剩下一成靠执法的方法来解决。这是由社会治理方式从管理向服务转变的大势所定,也是城管工作主动应变、融入新局、转变形象的应然之举。
 
今年,济南又在温情执法、柔性执法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大管家、市民好家政”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与群众参与深度融合,并创新实践“七位一体”治理体系,让市民成为城市治理的主角,建设共商共治“命运共同体”。
 
一是整合平台,形成合力。通过成立商量工作室、全民城管促进会、物业城管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等平台,吸纳市民、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泛参与,从而拓宽治理渠道,畅通治理信息。
 
二是专题研商,增进共识。邀请全国、省、市、区四级政协委员调研城市管理工作,尤其就其中城市管理重点难点问题和城市品质提升深度课题,深入交流研讨,从而广借外智,加深认知。
 
三是握指成拳、多方参与。通过街长、路长、巷长、楼长、店长和全民城管促进会“五长一会”协同机制,将“门前五包”工作落到实处,让城市治理问题更加精细、责任更加具体、执行更加有力。
 
四是圆桌对话、共商共治。结合市民热线提出的问题,组织“两代表一委员”、专家学者、属地街办、施工企业及投诉群众召开“圆桌会议”,针对群众关切的难点焦点问题共商对策、共谋出路。
 
五是广征民意、凝聚人心。本着“人民的城市人民管”的原则,面向社会征集城市治理“金点子”3000多条。从中发现群众需求,对“天下泉城”城市灯光秀、景观亮化集中升级等问题改造升级。
 
六是以智促治、掌握全局。借助政法系统的8000多路视频监控,为城市巡查安上“千里眼”,再通过智能化升级,做到对占道经营、店外经营等十余项城管多发违章行为自动抓拍取证,从而以“非接触式执法”和电子地图管控,实现“一键知全局”“一屏观全城”。
 
七是创新试点、拓展新局。试点共享单车“环卫+”模式,环卫工人协助交警、静态办和单车运营公司整理散乱停放的单车,运营公司出资补贴,让共享单车引领共享文明。
 
从“为城市管理人民”到“为人民管理城市”,再从“靠人民管理城市”到“让人民共享城市”,调研发现,“七位一体”治理体系让济南城市治理的面貌与格局焕然一新,有效解决先前手段单一、人手不够等传统问题,让“大城细管,古城新治,日清日结,洁净有序,长建常新”的治理初衷落到实地。
 
“为人民管好城市”的所感所思
 
就济南而言,作为省会城市和历史名城,这里人口多、地域广、经济业态全、发展速度快、城乡不均衡的问题相对严重,再加上多个国家战略相继在此落地,济南遇到的发展难题和社会矛盾更为复杂,对城市治理的内容和要求也更为严苛。
 
然而,正是通过“为人民管好城市”理念的树立,济南让权力在制度外运行的空间大大压缩,使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的理念渐入人心,市民从被动管理变成主动参与,呈现出社会治理良性互动的局面。
 
对此,孙世会表示,城市治理从最初城管部门的单项工作,成为统领全市社会发展、内涵提升、民生幸福的重要抓手,尤其通过“大城管委”的建立,在带来群众满意、企业受益、社会正义等外部效应的同时,也逐步催生出影响城市长远发展的新生态。调研发现,这种新生态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为人民管好城市”品牌创建,为原本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的治理工作找到施策方向。实践中,再通过宣传引导、志愿服务等方式,营造见贤思齐良好氛围。尤其近几年,伴随文明城市创建、城市品质提升等工作的推进,更多市民愿意参与到城市治理的过程当中,变“批评指责”为“主动融入”,呈现民心向善的崭新生态。
 
二是以系统思维谋篇,破除“碎片化、部门化、短视化”制度藩篱,形成群策群力“共治”格局。尤其针对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等复杂问题,济南制定“目之所及皆应有人管”工作原则,瞄准问题重新梳理城市治理工作的组织架构和职责职能,形成市委书记、市长“双牵头”的“大城管委”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制度设计,提升治理效能。
 
“为人民管好城市”理念树立催生出的内外双重正面效应,也引发了决策者们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民生工作的更深思考。孙世会说,“多年来,我们深切感受到,秉承主导思维、服务思维、主体思维,既是城市治理不断提升的有效法宝,也是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关键。”
 
主导思维。立足当下,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使得城市治理者们更加务实,以“为人民管好城市”思路推动问题深入解决。对此,孙世会表示,解决城市治理问题,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但更要有的放矢。政府的主要角色是价值引导,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帮助群众规范自律,形成共享共治良好局面。
 
服务思维。当前形势,单纯依赖传统高压管理模式已难奏效,执法部门必须改进作风,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而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现代传媒,既能及时锁定社会治理问题的风险点,又能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形成彼此管理互动,推动工作共管共治、常建长新。
 
主体思维。改革深水区,发展攻坚时,加速构建社会共治格局,文化的引领格外重要,尤其对济南而言,城市治理与文化挖掘必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方面,济南向外借智、对内深耕,立足山泉湖河城自然禀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以及宜业宜居宜游宜人发展方向,谋划“泉城、诗城、善城”三城共辉的现代城市发展气象,从而以“仁者善治”吸引更多人前来济南:听泉水叮咚,看一城山色,闻满城书香,品古城新韵,享别样精彩。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