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以海绵城市建设引领宜昌城市未来

2016-09-02 10:47:00来源:中华建设网   
核心摘要:所谓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法。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 ...
以海绵城市建设引领宜昌城市未来

  市政府副秘书长  朱家法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法。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新要求以来,宜昌在海绵城市建设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为宜昌建设海绵城市开辟出新的实践渠道,升华和彰显了建设海绵城市、推进绿色城镇化在宜昌建设“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现代化特大城市进程中的独特价值和极端重要性。

  一、深刻认识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

  海绵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民追求优质城市生活的重要体现。宜昌立足宏观政策与战略大局,科学把握自身特殊任务和阶段性特点,顺应人民群众期盼,探索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实现生态强市、生态惠民。

  (一)建设海绵城市是贯彻中央精神与落实省级战略的实践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建设海绵城市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各方面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两圈一带”和三峡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宜昌承载国家发展战略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任务和省级战略期望,建设海绵城市是宜昌推进城市发展的题中之意、应有之举。

  (二)建设海绵城市是保护“两坝一峡”水质安全的有效举措。“两坝一峡”水质安全关系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和几亿人的安全,事关国家战略大局。葛洲坝、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支流回水位攀升,流速减缓,静水区域面积较蓄水前显著扩大,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上库区城镇及工业不断发展,库区和支流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日益显现,水质安全受到威胁。宜昌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水领域“靶向治疗”,将有效消除库区和支流水安全隐患,保护国家战略安全。

  (三)建设海绵城市回应了市民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期待。近年来,宜昌城市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效回应了市民对城市幸福优质生活的追求,但是,从城市生态环境方面来看还存在差距,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水体黑臭治理、内涝治理、防洪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宜昌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灾害防治等多层面发力,集中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顺应了市民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期待。

  二、宜昌建设海绵城市的独特优势

  宜昌始终将绿色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积极发掘自身资源特色,将后现代理念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前瞻性地提出一系列绿色发展规划,并以此为蓝图,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形成了宜昌建设海绵城市的独特优势。

  (一)超前的海绵城市建设定位。海绵城市本质上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宜昌在推进城市开放开发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始终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按照后现代理念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坚持实施绿满宜昌行动,大力控绿、造绿、植绿、护绿,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5%以上,“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景观初步显现。深入实施控污减排、小流域治理、城市内河除污、绿地山体保护等生态工程,市级以上生态村镇达到210个,加快建成绿色生态新城。大力建造绿色工程,新增节能建筑1100万平方米,在湖北省率先建成BRT快速公交系统,宜昌市荣获“世界可持续交通金奖”。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完善城市水系统及应急预警机制建设,实现城市防汛抗旱多年安全无大灾。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宜昌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人城共进、智慧个性、包容共享的绿色发展之路。

  (二)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科学的规划是有效实施的前提。宜昌认真践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海绵城市概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各领域,实施通盘谋划和总体设计,推进城市“海绵”属性与交通、水利、园林、城市规划布局等各种发展要素紧密结合。全市成立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依据《宜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及三峡大学、沙河、西陵经济开发区、镇静山、营盘山、唐家湾六大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程序、技术标准、管理暂行规定、绩效考核办法,配套完善综合交通、城市防洪、现代水利、园林绿地等专项规划及相关办法、规定,形成海绵城市建设防洪排涝、水生态保护、水污染治理、生态红线保护等制度体系,完善实施办法和督办推进机制,提升水资源消耗、水环境损害、生态效益考核权重,严格考核问责,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路径和行动指南。

  (三)良好的海绵城市建设基础。凭借自身资源禀赋和综合实力增长,宜昌建设海绵城市的基础日益增强。首先,宜昌河流众多,内河总长3793千米,河流密度计每平方公里0.18千米,都市发展区内生态底线区占到60%以上,为海绵城市提供了调蓄空间和良好骨架。其次,宜昌依托资源优势,以长江为轴打造“沿江万亿经济走廊”,实现国民经济多年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跃居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第2位、长江沿线同等城市第4位,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充足财力支撑。最后,宜昌积极开展国家战略试点试验和文明创建,获得国家第一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为建设海绵城市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理论经验和实践条件。

  三、加快建设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城市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自然蓄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宜昌科学把控五年大局与当前重点,紧扣城市水生态这一核心要素,认真贯彻“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加快推进海绵城市试点试验。即:在2015-2017年,以16.48平方公里城市片区为试验区域,采取PPP、ROT、DBFO等融资模式,筹集资金40亿元,统筹用于绿色建筑小区、三峡大学海绵校园、公园绿地、运河整治、沙河整治、沙河污水厂、道路交通、雨水系统8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及运营,以实现试验区域城市吸水、蓄水、净水、释水和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显著提升,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围绕海绵城市绿色基底、生态修复、基础建设、资金筹集四大层面,有序开展全域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尽快“见成效、出形象”,加快建成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城市。

  (一)构建生态本底。倡导柔性治水理念,以“八大公园、六大水系”为根基,严格实行“四线”规划管制,加强生态海绵保育,建设绿色循环低碳新城。一是强化源头保护。着力优化生态布局,加快实施沙河、运河等水系景观带和磨基山、柏临河等森林公园建设,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敏感区,最大限度涵养水源。二是扩展绿化空间。对城市生态用地进行严格管控,坚持公园生态用地“只征不转”、保护山体用地“只补不征”,提升生态空间比例。三是坚持铁腕治污。强化生态伦理、生态道德意识,少挖山、慎砍树、禁填水,下功夫推进黄柏河、柏临河等河道系统整治和水污染防治,改善水环境质量,筑牢绿色基底。

  (二)打造城市绿网。坚守生态立市理念,以绿护城、以绿涵水,完善城市绿化结构,丰富绿化空间,构造立体化、多层面城市绿网。一是建设城市绿道。重点围绕宜昌东站、五龙新城、奥体中心等核心片区实施绿道建设及周边生态修复,设计打造多条主干线路高标准绿道,建设入城迎宾樱花大道,力争“十三五”时期建成生态景观路网500公里。二是改造“三小”绿地。全面清理城区小游园、小广场、小绿地等“边角余料”地块,增加城市道路林带和社区绿地,做到“能绿则绿、应绿尽绿”,提升城市透水比例。三是改造城市公园。将雨水调蓄设施与公园景观设计紧密结合,按照优化结构、完善功能、丰富植被的要求实施改造,配套完善透水性建筑设施,有序拓展公园绿色维度,建成一批市民能够亲绿、近绿、享绿的公共绿色空间。

  (三)推行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最大限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是大力实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宜昌新区、宜昌开发区新建道路积极推广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在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道路整治中逐步推进建设,探索将雨水调蓄系统、地下水调蓄池等设施融入管廊建设,最大程度地把雨水保留下来。二是围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着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同步加强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和回收再生资源体系建设,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是推进建筑理念和建造方式变革,树立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理念,探索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钢结构建筑和木结构建筑,积极推广绿色屋顶、透水道路和广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以及建筑中水回用等新技术,最大限度消纳和利用水资源。

  (四)创新运管模式。坚持用市场思维经营城市,发挥政府、社会、公民等多方主体作用,构筑多元化、合作性的海绵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格局。一是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力度,完善规划管控制度、激励考核机制、收费办法、行政许可、投融资措施等,形成建设海绵城市的良好政策导向。二是发挥市场无形之手作用。积极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市场方式募集资金,广泛投入海绵城市建设。三是发挥市民勤劳之手作用。将海绵城市维护与基层治理相结合,大力完善城市基层治理机制,落实市、区、街道、社区管理责任,强化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基层服务海绵城市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责任编辑:)
下一篇:

学习浙江“千万工程”建设经验 大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上一篇:

孝感:列出海绵城市建设清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