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毓秀台背后的故事》

2021-08-05 11:26:11来源:中华建设网   
核心摘要:河南许昌有个张潘镇,张潘镇有座毓秀台,毓秀台又名天爷庙,是东汉朝代最末一位皇帝--汉献帝祭天之处。

《毓秀台背后的故事》
秋和随笔
 

河南许昌有个张潘镇,张潘镇有座毓秀台,毓秀台又名天爷庙,是东汉朝代最末一位皇帝--汉献帝祭天之处。这个汉献帝从小就聪明过人,九岁时就显现出他处变不惊、伶牙俐齿的本事。只可惜拥立他当皇帝的董卓是个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不久就在他与义子吕布争风吃醋时被杀死。说汉献帝生不逢时,处境悲催,一点也不为过。他名义上是大汉皇帝,却要事事听命于丞相曹操。这位曹操可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是位有着“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智慧的乱世枭雄。因此汉献帝心中虽有愤懑也只得咽到肚子里,不敢发作,他只能在毓秀台祭天时悄悄地对老天爷诉说自己的皇帝梦,等待着“皇命天授”的机会再现。但梦终归是梦,只能在梦中实现,一旦醒来仍然是一枕黄粱。
 
 
这个张潘镇的村民中姓张或姓潘的人寥寥无几,这是因为汉献帝的张、潘二位爱妃死后葬于此地而得名。因此,南来北往的人们在去毓秀台寻古探幽之际,往往先到张潘镇,再去毓秀台。我们到了许昌,在张潘镇走马观花之后,便出了镇子往东南再走二里地,远远地就能看到汉魏许都古城遗址的高大牌楼。穿过牌楼,就见一座高约五丈的大土台,高高的台阶之上是山门城墙,刷着红色。我们拾级而上,便见城墙上镶有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毓秀台,台上几间庙宇和三面不同颜色的彩旗迎风飘扬。毓秀台下面的路两旁立着一些不同内容的石碑,有介绍毓秀台的石碑及功德碑。
 
在这些石碑中有一块石碑上所刻文字令我们眼前一亮,原来上面刻着毛主席和罗章龙于1918年7月25日游览魏都古城的记载,及路过此地时所作的《过魏都》联诗一首:
横槊赋诗意飞扬,
自明本志好文章。
萧条异代西田墓,
铜雀荒沦落夕阳。
 

毛泽东是1918年8月坐火车由家乡到北平时路过许昌,和罗章龙及王明特地徒步来到毓秀台。他们仰望汉魏故都,面对残垣断壁,满目萧条,追古怀今,浮想联翩,心中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于是吟出这首七绝。我们从这首苍凉的诗句中似乎可以捕捉到一些历史的意境和伟人当时的情怀。诗中表达出毛泽东对曹操的赞叹之意。在毛泽东看来,曹操是中国古代少有的一位集政治、军事、文学才能于一身的人。因此,他后来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曹操,甚至还能背诵曹操的一些诗文。在读史时,还曾经多次点评曹操,也有一些诗作写到曹操,并对这位历史人物给予高度评价。
 
 
据说,昔日的毓秀台,布列着数十处豪华的宫殿式古建筑,是汉献帝祭祀前暂歇的地方。据《汉魏故城图》载,毓秀台前有汉御殿,是汉献帝祭天时斋戒沐浴之所,还有神厨,家畜亭等。台上天爷殿、东西厢房、天王殿、山门等建筑,四周雕栏玉砌,正中耸立着一处高峻的坛庙,叫玉皇殿,也称天爷庙。庙顶为圆柱形,庙基为方形,体现了古代的“天圆地方”之说。从大殿再往上走,就是青砖铺就的广场,这里有象征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石像,正中矗立的一尊青铜巨鼎,叫“神坛”。广场两旁,还有月神台和雨神台。
 
 
毓秀台下有个宽八尺,高一丈的地洞。穿过地洞门就是60个台阶的青石甬道,当年汉献帝就是从这里登上台顶的。但这些豪华排场有些只保留在史籍记载中或人们的传说里。现在的毓秀台高达15米,原占地6亩,现在面积略有减少。但其毕竟是汉魏故城遗址在地面的唯一实物遗存,仍然具有建筑学、史学、方志学等方面的学术价值,因此当地人保留下来一部分建筑遗址至今,也确属不易。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金戈铁马,驰骋中原,为了实现国家统一而南征北战、东伐西讨。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接受谋士郭嘉的建议,迎汉献帝刘协到许昌。此后,曹操在政治上“奉天子以令不臣”,在军事上“仗钺征伐”,在农业上“修耕植以蓄军资”,在用人上“唯才是举”。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鲁迅先生以及很多历史学家都很推崇他。曹操以许昌为根据地,先后除董卓,灭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同时也开创了“一代风骨,流芳百世”的建安文学,使这里成为三国文化和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具有雄才大略的曹丞相对汉献帝应该说是比较客气、也是比较照顾的,他把曹节等三个自己的女儿一并嫁给汉献帝刘协,并立曹节为皇后。他和刘协发展成亲戚关系,他便做了汉献帝刘协的老丈人。他看到小皇帝整日寂寞无聊,特批准在城边堆起一个高台,作为祭天的道场,名唤毓秀台。每逢节日大典,文武百官在汉献帝率领下,登坛祭天祈祷。岁月荏苒,沧海桑田,时光如梭。经过1800多年风吹雨打的肆虐和战火纷飞的涤荡,曹操运筹帷幄之许昌宫早已经荡然无存,唯剩下黄土堆就的这座毓秀台。
 
 
据考察,毓秀台应该是我国最早的祭天场所,比同为皇家祭天场所的北京天坛早建千余年,可见曹操还是有些远见的。现在的毓秀台前面,一条小河自西向东蜿蜒流淌,日夜不停的潺潺流水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毓秀台在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浩劫中因破四旧而被扒掉,损毁严重,现在的建筑,是近些年人们依照原来的样式捐资兴建的。毓秀台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历史符号或印记,还有几段令人荡气回肠、有滋有味的故事。因为汉献帝、曹操、刘备、关羽、张飞、曹丕、曹睿、司马父子等群雄逐鹿,都曾经在这毓秀台前演绎出一幕幕传奇故事。
 
 
相传,公元220年正月,戎马一生的曹操可能是绞尽脑汁思虑过度,工作强度颇大,休息饮食不规律,加上酒色过度导致了挺严重的偏头痛。部下请来了医术高明、曾经给蜀国大将关羽刮骨疗毒的医生华佗诊治。华佗在当时被誉为扁鹊再世,他给曹操检查后认为,必须给曹操做开颅手术才能治好。但曹操生逢乱世,养成了疑心太重的毛病,担心被害而拒绝让华佗开颅的治疗方法,最终一代豪杰因头风病在洛阳去世,终年66岁,谥曰武王,他的儿子曹丕当上了魏王。当年春天,汉献帝在毓秀台祈天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乌云遮天,伸手不见五指,吓得汉献帝浑身颤抖。曹丕手下一些溜须拍马的文人就利用这一自然现象,胡编乱造出“汉室气数已尽,魏国当兴”的舆论。这其实就是“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舆论”的老套路。但这番歪理邪说彻底摧毁了汉献帝心中“奉天神以固汉室,假天命以固皇威”的精神支柱,他觉得自己25年来年年在毓秀台虔诚地祈求神灵,到头来都是枉费心机啊!
 
 
公元220年10月,曹丕代汉而立,把39岁的汉献帝刘协送到修武县(今河南焦作市境内)当了不可能再有所作为却可以养尊处优的山阳公。当不上皇帝的刘协似乎得到了某种解脱,他居于浊鹿城(今修武县李固村南),常到百家岩避暑纳凉。闲时利用以前在宫中学到的医术为村民看看病,颇受百姓好评。俗话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刘协当不了皇帝,却安心做个治病救人的业余郎中,也是命运使然。这位曾经的汉献帝随遇而安的心态使他得以长寿(在当时医学并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他终于看到了逼自己“禅让”的曹丕一命呜呼,心中高兴地吐出了一口恶气。此后,无忧无虑的汉献帝又快活地生活了8年,于魏青龙元年病逝,终年54岁,以汉天子礼仪葬于浊鹿城与百家岩之间,墓号禅陵,谥孝献皇帝。我们看到在张潘镇原镇政府的院内有一座七八米高的大土堆,土堆前有一块石碑上写着“愍帝陵”,这里目前是农机具技术研究中心的办公场所,这座愍帝陵为汉献帝的衣冠冢,现在属于文物保护单位。
 
 
就在汉献帝病逝这一年,与其同一年出生的蜀国丞相、声名显赫、能掐会算的诸葛亮也在伐魏前线积劳成疾而病逝。这真是历史的巧合,两个同年生、同年死的人在身后的社会评价却截然不同,一位是被称为名义上的皇帝,是个名副其实的傀儡;另一位是被誉为足智多谋的化身,至今仍然被视为聪明绝顶之人。
 
 
可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古代大学者荀子说的意思就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论人们是否认识,喜欢与否,承认还是不承认,只要条件存在,它就要起作用。而且任何人最终也不能躲过被“浪花淘尽”的命运,落得个“荒冢一堆草没了”的结局。可以说,刘协虽不是个叱咤风云的皇帝,却亦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改朝换代的历史巨变中平稳地交接权力,没有让老百姓经历战争的生灵涂炭,遂受命运摆布,却也乐得其所。
 
 
河南许昌的毓秀台本是一个平常的土堆,却因汉献帝在此祭天而成为一处文物古迹。还因为毛泽东在此写下著名诗句而成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我们登上毓秀台远眺,俯瞰着周围的瓦砾和遗址,孤独地兀立在一望无际的青纱帐之中,远处还有很多星星点点的古老村落,如古城、营王、焦庄、胡庙、张潘镇,还有营王村、城南董、城后董、城后徐、城角徐等,从这些村镇名字上还可依稀看到昔日魏都的气势与辉煌,因为这种名称表明这里是曾经驻扎过御林军的地方。
 
毓秀台历尽沧桑,由于对其开发修复工程经常进行,使这里的三国文化氛围不断浓郁,也使这里的民风更加淳厚和古朴。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三国汉魏故都著名旅游景点,经常有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每年的正月初九有大型庙会--天爷庙会,异常热闹,有台戏,扭秧歌,挑花篮,玩花灯,舞龙狮等民间文艺表演。这些民俗活动应该算是曹操和汉献帝及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们为历史做的一点贡献吧。
 
下一篇:

不忘来时路 永远跟党走

上一篇:

唐良智:高度警惕麻痹思想松劲心态 从严从紧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