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用脚步丈量城市,画出齐抓共管“同心圆”。
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杜佳晨 通讯员 谭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就要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小到一个井盖、一块绿地,大到一条街道、一个社区,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考验着城市管理的水平。
恩施,这座千年古城,正以“绣花针”般的精细功夫,在数字赋能中提速,在文明执法中升温,在环境治理中提亮,将“人民城市”的理念织入城市肌理,绘就一幅智慧与温情交织的现代治理画卷。
数字赋能,织就城市“经纬网”
“每一辆环卫作业车上都安装了定位系统、作业状态记录仪、监控探头等信息终端设备,通过这些监测手段,所有环卫作业设施、作业路线都可以集合于一张电子地图,真正实现了环卫作业智能化、自动化、标准化管理。”恩施市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恩施市积极探索城市智慧化管理手段,利用智慧环卫管理平台,对环卫管理所涉及的人、车、物、事件进行全过程实时监督,提升环卫作业质量,降低环卫运营成本,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城市固废管理的实效。
“智慧环卫平台”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恩施市城区所有公厕垃圾中转站位置、环卫车辆运行的状态和位置。随机选择一辆垃圾运输车,车辆位置、驾驶人员信息、行进路线等都清楚地显示。“现在推行了‘人工清扫+机械洗扫’的作业模式,道路机械化清扫率提升了好几倍。”环卫工人李阿姨说,“冲洗车、洒水车等环卫涉水作业工具,机械过一遍,马路立马干干净净,比起人工用扫帚在大马路上清扫既省时又更安全。”
为更好地解决市民的急愁难盼,恩施市正在逐步实现从人力管理到智能管理。在推进智能化过程中,该局牵头对现有停车场进行智能化改造,推进“全市一个停车场”建设,让城市管理更智能、更精准、更贴心。
“过去找车位得绕半小时,现在打开手机就能导航到空位,连充电桩都一目了然!”市民张女士的感慨,印证了“州城一个停车场”建设的实效。
据了解,“恩施城市停车”系统于2022年11月上线,州城301个停车场、8.7万个泊位全部接入系统,新建充电桩1070个,无感停车场达88个、无感泊位达1.2万个。市民可一键查询恩施停车区域、实时泊位数、收费价格、服务时间、行驶路线等信息,实现“一个平台,通停通付”。
“在城市管理服务站的‘小触角’上,展现着智慧城市的‘大版块’。”恩施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是“城市大脑”,城市管理服务站是“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灵敏周全,能让“城市大脑”处置事务更高效。
文明执法,打通治理“最后一米”
城市的温度,不在于高楼广厦的恢弘,而在于听到每一位市民群众的“呼声”。在恩施,“城管蓝”与“志愿红”交织的身影,成了社区里最暖心的风景。
2024年,恩施市城管系统212名干部职工进驻社区网格,强化城管部门与社区结对共建,构建“领导班子包街道、干部职工包网格”的责任体系,协调社区、职能部门处置问题1.1万个,实现宣传、管理、服务、执法、安全工作全覆盖。
“楼道堆物解决了,占道摊贩规范了,连路灯不亮这种小事,网格员当天就上门处理!”六角亭胜利街社区的王大妈谈起“城管进社区”活动,笑意盈盈。
城管干部职工化身“社区管家”,将办公室搬到居民楼下,把执法车变为“移动服务站”。普法宣传、纠纷调解、环境整治——系列行政词汇,在面对面交流中化作春风细雨,达成治理共识。
加强社区治理是促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为进一步增强执法公信力,恩施城管还建立了完善的投诉机制,并设立了专门的服务热线,确保市民反映的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开展社区普法宣传活动,将普法、服务和执法融入社区和居民生活。
2024年以来,市城管部门探索城市管理与社区工作融合机制,协同城区“五办”为流动摊贩“安家”,规范设置固定摊点6处133家;全市407家中大型餐饮门店安装油烟净化设备,213家餐饮企业实施“炭改电”改造,推广安装油烟在线监测系统,油烟及建筑垃圾治理初见成效……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打通了城市管理、基层治理“微循环”。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主战场’。”恩施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城管进社区,就是要跨前一步主动为民服务,倾听一句句朴实诉求,解决一件件邻里小事,来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景城一体,勾勒城市“工笔画”
漫步恩施州城街头,仿佛置身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口袋公园如翡翠般点缀楼宇之间,林荫步道蜿蜒成绿色丝带,曾经杂乱的“边角地”变身市民的“会客厅”……每一处细节都融入了“以匠心为笔、以民生为墨”的精细描摹。
舞阳坝街道官坡社区州烟草宿舍小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对原有绿地进行景观改造升级,建成集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口袋公园”。晨练的老人、嬉戏的孩童、下棋的街坊,让这里充满生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幸福感在这些‘小而美’里!”居民刘先生感叹。
近年来,随着《恩施市中心城区生态及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21-2035)》修编完成,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单元不断补齐公园服务短板,建成口袋公园8个,打造“席地而坐”城市客厅10处,其中红廉文化公园、风雨桥头东岸口袋公园当选全省“最美口袋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2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77%,城市颜值再升级。
“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恩施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积极探索群众需求与市容秩序管理的平衡点,高标准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持续服务和保障民生,在“关键小事”上久久为功,让城市更温暖、管理更高效。
环境治理的“绣花功夫”,更体现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清晨5点的街面清洗,到深夜10点的垃圾清运,环卫工人每天动态保洁让城市“素颜”也能光彩照人。逐步更换2750座新型井盖,市民出行脚下更安全。园林工人则按季节为绿植“把脉问诊”——春修枝、夏抗旱、秋补栽、冬防虫,每一片叶子都成为城市的“绿色勋章”。
实施环卫市场化改革,逐步完善垃圾收运体系,推行“人工清扫+机械洗扫”的作业模式,实施“退桶进院、撤桶并点”,改造生活垃圾收集点,逐步取缔小型勾臂箱,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果皮箱、收集亭、收集屋,道路机械化清扫率提升到96.2%,实现了街巷干净整洁。牵头龙凤镇带水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省级试点“垃圾不落地”示范创建工作,建立的“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市转运”垃圾收运体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列入《2023年度生态环境部领域激励表扬城市典型经验做法》。
推窗可见绿、出门即见景、转角遇见美……“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变多了,一条条‘断头路’打通了,绿化多了,垃圾少了,看着城市从里到外都越来越好、越来越美,打心眼儿里高兴。”说起城市变化,正在散步的李大爷感到满满的幸福。如今,恩施市越来越多的边角地、闲置地焕然一新,这些小巧精致的绿色空间不仅美化了周边环境,也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用脚步丈量城市,画出齐抓共管“同心圆”。恩施的故事,正是这样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温暖叙事——把管理寓于服务中,用“绣花”一般的精细治理,传递城市管理的“温度”,用心践行“百姓城管、服务百姓”,“绣”出美丽恩施的品质品牌,也“绣”出民生保障的温情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