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走进位于北京通州的大运河博物馆,迎面墙上便是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我的目光被眼前这面显示屏所吸引,不由得驻足良久。屏幕中呈现的是流淌千年的大运河,运河两岸杨柳依依,亭台楼阁轩榭廊舫,潺潺流水百舸争流,龙舟巍峨旌旗蔽空,码头货场人来人往,一派热闹繁华、歌舞升平的景象。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功过是非
王秋和
走进位于北京通州的大运河博物馆,迎面墙上便是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我的目光被眼前这面显示屏所吸引,不由得驻足良久。屏幕中呈现的是流淌千年的大运河,运河两岸杨柳依依,亭台楼阁轩榭廊舫,潺潺流水百舸争流,龙舟巍峨旌旗蔽空,码头货场人来人往,一派热闹繁华、歌舞升平的景象。
1.运河流淌的血泪与荣光
我看着眼前的巨幅电子显示屏,思绪却想到了屏幕之外的故事,仿佛看到屏幕背后那些没有露面的劳苦大众,包括被掩饰住的纤夫佝偻的身影,挑夫辛苦劳作的忙碌,码头工人装卸货物的艰辛……历史何其讽刺,繁荣的大运河背后还有一位力主修河而被后世唾骂了千年的暴君,虽然他为一千多年华夏文明铺设了流淌着的血脉,历史对他却是鞭笞多于褒扬。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卷中,隋炀帝杨广无疑是最具争议性的帝王之一。他主持修建的大运河,历经千年沧桑依然川流不息,至今仍是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黄金水道。我以为,隋炀帝不是乱世英雄,也应该是为盛世枭雄。因为他从隋文帝手里接手的江山,是刚刚经受400多年战乱正在恢复并走向繁荣的时期。他如果体察民情,注重百姓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是会使国家再度辉煌的。但由于隋炀帝在统治时期除了修建大运河之外,还实施残酷暴政与追求穷奢极欲,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
其实修建大运河并非隋炀帝凭空创造的工程,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就开凿了连接长江与淮河的“邗沟”,这是大运河最早的雏形。到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南方税赋激增,如何将这些物资尽快转运至北方都城大兴(今西安)、如何更有效地管理整个国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只是历史上以节俭著称的隋文帝是个谨慎小心的人,考虑到修建大运河工程量巨大而暂未实施。当时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都需要有一条能够快速调兵运粮的战略通道,这些因素便是大运河修建的深层历史背景。
从技术层面看,隋文帝时期已具备开凿大型运河的能力,并积累了丰富水利工程经验,以及物质基础。当时的工部尚书宇文恺被任命为大运河工程总指挥,他原本计划用11年时间、每年投入不超过20万民工的方式逐步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然而,接替隋文帝的统治者隋炀帝是个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皇帝,他改变了之前已经确定相对合理的施工方案,这为后来的社会悲剧埋下伏笔。
公元605年,隋炀帝一声令下,数百万民工如蚁群般涌向运河工地。博物馆的沙盘再现了当年的场景,黄土飞扬中,人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奋力开凿着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仅用6年多时间就建造出凝结着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大运河,其效率之高,技术之精,以及带给运河两岸人民的福祉,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但是为了开凿这条河,当时老百姓付出的代价之惨烈,更令人触目惊心。史书记载“役丁死者什四五”,也就是说,近半劳工埋骨于运河之下。
有一段河道挖得不够深,隋炀帝知道后竟下令将负责的官吏和民工五万多人全部活埋。如此骇人听闻的暴行,加上繁重的劳役和未减轻的赋税,使百姓生活陷入绝境。这种惨烈怎能不激起天怒人怨?隋炀帝可能不明白,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大运河修成贯通后,就像中华大地上一条巨龙,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串联起来,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水系大一统。站在博物馆的全息投影前,我看到这条巨龙蜿蜒曲折,气势恢宏,令所有的水利工程都相形见绌。
我很欣赏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中第二首,他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人说的很直白,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但是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
诗人在这里借古讽今,先肯定隋炀帝时修建大运河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诗人又批判隋炀帝荒淫无道、劳民伤财的历史错误,其谴责的意味相当强烈,讽劝当朝君王不要重蹈覆辙。诗人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全诗立意新奇,议论精辟,也是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到今天的主要缘由。
2.运河背后的雄才与暴政
中国的城市历来都是依水而建,大运河开通后,奇迹陆续发生了。数十座繁华城市沿河拔地而起,扬州、开封、洛阳、北京逐渐成为当时的世界级都市。博物馆陈列的唐代三彩骆驼俑,见证了运河如何将草原文化与江南文化交融;那些出土的波斯银币和罗马玻璃器,则诉说着运河如何为丝绸之路接续血脉。更不必说,运河漕运解决了北方粮食危机,使“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从隋唐至明清,大运河一直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隋炀帝为何执意修建这条“亡国之河”?传统史书将其归因于骄奢淫逸,为下江南看琼花。但博物馆的史料揭示了一个更复杂的真相。隋统一后,南方士族与北方门阀矛盾尖锐,而北方经济凋敝,甚至到了灾荒的年份,连开国皇帝隋文帝都要带着皇室的人们跑到洛阳去找吃的。运河实则是维系帝国统一的命脉,既能“运兵南下镇抚江南”,又可“漕粮北上赈济中原”。
隋炀帝作为一个统治者还是颇有战略眼光的。他意识到水路运输的效率远超陆路,船大,可运兵马人丁,可运粮食草料,可运煤炭建材和各种经济作物……大大拓宽了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类活动空间。正如博物馆展板所述,运河使中国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为盛唐的出现奠定了根基。
然而隋炀帝的悲剧在于,他做事缺少“度”,错误地将宏大构想推向了极端,结果给人民带来了痛苦,给社会造成了灾难,给隋朝挖掘了坟墓。他为赶工期,不惜“役及妇人”;为显威仪,他令龙舟“四重,高四十到五十尺,长二百尺”,他的船队仅纤夫就有8万人。更疯狂的是,他在运河竣工次年就携二十万人浩浩荡荡乘船沿大运河南巡,沿途州县被迫奉献山珍海味上百桌,吃不完的竟掘坑掩埋。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加上穷奢极欲的皇权思想,最终点燃了推翻隋朝统治者的熊熊烈火。使隋朝成为继秦朝之后第二个“二世而亡”的封建帝国,当然,他比秦二世聪明多了,但历史上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还少吗?
漫步大运河博物馆,这里陈列着大运河演变至今的历史变迁,让我们见证了运河如何改变一座座城市命运的。随着大运河水源远流长,运河两岸逐渐成为富庶之地,仓廪林立,商贾云集。这些辉煌,皆肇始于那个被万民唾骂的皇帝。
但若无隋代奠基,何来后世繁荣?大运河是活着的遗产,它提醒我们功过从来交织,伟大常伴牺牲。这让我想起学者蒙曼在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中说过的一句话:“隋炀帝多半就是李世民的陪葬品,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大运河这笔财富直接当做嫁妆送给了大唐王朝。”
中国历史有一个现象就是大乱之后必有大治,换句话说,如果不出一个暴君,很难再有一个圣主。隋炀帝就是历史让他成为李世民的陪葬品,唐朝贞观、开元的盛世多半也和这条运河的开通息息相关。一般来说,这种有利国家却损益人民的事情,圣主是不会去做的。因为成功了那是圣主的业绩,失败了就是贼子的忤逆。所以,诸如唐宗宋祖,肯定不会去做这种事,也只有像隋炀帝这种胆大妄为的枭雄才可能真正去规划实施这些存在争议的国家大计。
3.运河修建的历史与见证
参观完博物馆后,我们来到运河码头附近的岸边漫步,树木葱葱,桃红柳绿,河水清清,春风吹拂,两艘游船远远驶来,碧波荡漾,船上的游客熙熙攘攘,欢声笑语,给大运河染上了一层温情与浪漫。我却想起隋炀帝最后感到穷途末路时,借酒浇愁顾影自怜地对着镜中俊美英武的自己高声慨叹道:“好头颅,谁当斫之?”这个集雄主与暴君于一身的复杂人物,用六年时间创造了泽被千年的工程,却用十二年毁掉了大隋王朝。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脱离民生的伟业,终将成为无本之木。但那些真正造福后世的创举,即使用血泪铸就,历史终会还以公正。
隋炀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却又严重缺乏节制与同理心的统治者。他看到了国家发展的大势与需求,却不顾国力民生承受的极限,企图在短期内完成过多目标;他有改革创新的魄力,却无法平衡不同利益群体;他追求堪比秦皇汉武的历史地位,却因暴政而适得其反。他本可成为一代明君,留名青史!可惜的是,隋炀帝不是一个眼光卓越的胜利者,而是一个不识时务的统治者!他被认定为中国历史上滥杀朝臣,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名声最差,绯闻最多,最荒淫无度的昏君之一。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一项功在千秋的工程,其修建过程却充满血泪。杨广应该是个毁誉参半的皇帝,这样才符合历史事实。历史太多是被文饰了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失败者,他的功过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在这种情形下,他的真实面目就被隐去了不少。好在留下了这条大运河,成为一种历史见证。
伟大领袖曾经有诗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今天的大运河也已经换了人间,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经过多次整修改道连接,已于当年的大运河不可同日而语,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运河的价值不仅限于古代,即使在今天,仍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内河航运通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
2006年,中国开始京杭大运河的申遗工程,指出大运河“显示了我国水利航运工程优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与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眼前的这条大运河依旧不分昼夜地川流不息,载着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向我们缓缓驶过来,也载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各种经济作物流向运河两岸,当然也载着那个被争议了1400多年封建帝王的功过是非,静静诉说着千年运河的世事沧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五一》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