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乔家大院,坐落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又名“在中堂”。它不仅荣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更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古宅,极具北方汉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出独特的建筑艺术魅力。
乔家大院,坐落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又名“在中堂”。它不仅荣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更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古宅,极具北方汉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出独特的建筑艺术魅力。
乔家大院始建于1756年,屋主为清朝末年著名晋商乔致庸,人称“亮财主”。大院占地面积10642平方米,整体呈双“喜”字造型,由6座大院、20进小院和313间房屋构成。1985年,祁县人民政府以乔家大院为馆址,设立祁县民俗博物馆,并于次年正式对外开放。
2014年,乔家大院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然而,在2019年7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对乔家大院景区作出取消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处理决定。随后,经过积极整改,乔家大院于8月17日重新开门迎客。
乔家大院作为典型的遗产型旅游资源,始建于1756年,其完整的建筑群体得以妥善保留。这座大院在建筑美学与居住民俗研究领域具有极高价值,因而被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
一
清乾隆年间,现今乔家大院所处之地,部分恰好位于乔家堡村大街与小巷交汇的十字口。乔全美与两位兄长分家后,购置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着手兴建楼房。主楼为硬山顶砖瓦房,采用砖木结构,设有窗棂却无门户,需在室内修筑楼梯方可上楼。
其特点为墙壁厚实、窗户狭小,坚固异常,属于里五外三院格局。主楼东侧原有的宅院,亦经翻修,成为偏院。乔家还将偏院中的二进门改建成书塾,此乃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即老院。
传说偏院之外,原本有一座五道祠,祠前长着两株槐树,形态极为奇特,人们称其为“神树”。乔家获得这块地皮的使用权后,起初打算只移庙而保留树。
后来,乔全美夜里梦到金甲神告知他:“树移能活,祠移致富,若想两全其美,祠与树需一同迁移。往东四五步,便是树存活之处。若移祠不移树,树死且人不富……”
没过多久,此树便气息奄奄。乔全美唯恐得罪神灵,便依照梦中指示的地方将树移走,那树竟真的复活了,且枝叶繁茂如初。这仿佛“真神显灵”,似乎真有神灵庇佑,于是又在侧院前修建了一座五道祠,直至今日依然留存。同时,主院与侧院之间有一座大型砖雕土地祠,雕刻有石山以及口衔灵芝的鹿等。土地祠的匾额上有四个砖雕狮子与一柄如意,寓意“四时如意”。祠壁上还刻有梧桐和松树,六对鹿两两相对,象征“六合通顺”。
乔致庸执掌家族事务当家后,为光大乔氏门庭,持续大兴土木。他于老院西侧,隔着一条小巷购置了一大片宅基地,随后建起一座楼房院。此楼院亦是里五外三的格局,与另一楼对峙而立,主楼采用悬山顶露明柱结构。
其通天棂门的门楼卡口,雕刻着南极星骑鹿与百子图的精美木雕。楼上设有阳台走廊,踏上走廊,前沿是砖雕扶栏,正中为葡萄百子图,往东是奎龙与喜鹊登海的图案,西面则是鹭丝戏莲花和麻雀戏菊花,最上方的木雕为奎龙博古图,站在阳台上可俯瞰全院。因两楼院隔小巷并列,且南北楼翘起,故而得名“双元宝”式。
明楼竣工后,乔致庸又在与两楼隔街相对之处,建造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四座院落恰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为日后连为一体奠定了格局。光绪中晚期,地方治安动荡,乔家的景仪、景俨为保自身安危,费尽周折,耗费诸多银两,买下当时街巷的占用权。
乔家取得占用权后,封堵巷口,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侧院;东面堵住街口,修建大门;西面建起祠堂;北面两楼院外又扩建成两个外跨院,并新建两个芜廊大门。跨院之间设有栅栏相通,且以拱形大门顶作为过桥,将南北院相互连接,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民国初年,乔家人口增多,住房愈发显得不足,于是又购置地皮,向西拓展延伸。
二
民国十年之后,乔映霞与乔映奎于紧邻西南院之处,新建院落。此院格局与东南院相仿,然而窗户皆镶嵌大格玻璃,采用西洋式装饰,整体朱光效果颇佳,在式样上明显有所改观。就连院内迎门的掩壁雕刻,亦极为细致。与此同时,西北院经乔映霞精心设计改建,将与老院相通的外院敞廊封堵,连同原有的灶房,一并改建成客厅。并且在客厅旁增建浴室,修筑 “洋茅厕”,增添了浓郁的异国风情。
紧邻西北院,原有一座小巧的院落,它曾是乔家的家塾,因此被称作书房院。乔家分家之后,乔健计划建造一座内花园,特意从太谷县一个家道中落的大户人家,购置回了一整套假山。然而,正当准备动工兴建之时,“七七事变”突然爆发,日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致使工程不得不被迫中断。在日军侵占期间,乔家举家外逃,仅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院子,只安排了部分家人看守。
时光流转,历经岁月变迁,乔家大院如今已成为北方民居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乔家大院的大门坐西朝东,呈拱形门洞之态,上方建有高大的顶楼。顶楼的正中央,悬挂着一块由山西巡抚奉慈禧太后面谕所赠的匾额,上书“福种琅嬛”四个大字。黑漆大门扇上,装有一对椒图兽衔大铜环,还镶嵌着一副铜底板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透露着乔在中堂主人的殷切希望与执着追求。或许正是始终遵循这样的治家之道,乔在中堂历经连续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铸就了后来人丁兴旺、家资万贯的辉煌。
门的顶端正中镶嵌着一块青石,石上镌刻“古风”二字。其笔力雄健,与这两个字所蕴含的承接古代质朴生活作风的本意相得益彰,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而在大门对面的掩壁之上,刻有砖雕“百寿图”,每一个“寿”字皆形态各异,各具风采,无一雷同。
百寿图由“在中堂”主人乔致庸的孙婿、近代著名学者兼篆书家常赞春书写。掩壁两旁,是清朝大臣左宗棠题赠的一副意味深长的篆体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额为“履和” 。这与作为巨商大贾的乔家所秉持的“和为贵”的中庸之道颇为契合。
步入大门,沿着长长的甬道前行,西端尽头是雕梁画栋的乔氏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祠堂的装点极为考究,设有三级台阶,采用庙宇结构,以狮子头柱、汉白玉石雕、寿字扶栏以及通天棂门木雕夹扇装饰。出檐由四条柱子承顶,两明两暗。柱头有玉树交荣、兰馨桂馥、藤罗绕松的镂空木雕,装饰精美,富丽堂皇。
额头高悬一匾,上书“仁周义溥”四字,为李鸿章所题。祠堂内原本陈列着木刻精雕的三层祖先牌位。 甬道将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北面三个大院均为开间暗棂柱走廊出檐大门,方便车、轿出入。
大门外侧设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一、二院为三进五联环套院,是祁县一带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里外有穿心过厅相连。里院北面为主房,为二层楼,与外院门道楼相对,宏伟壮观。
从进入正院门到登上正房,需连登三次台阶,既寓意“连升三级”与“平步青云”的吉祥之意,也是建筑层次结构的科学布局。 南面三院为二进双通四合斗院,采用硬山顶阶进式门楼,西跨为正,东跨为偏。
中间院落与其它两院稍有不同,正面为主院,主厅风道处有一旁门与侧院相通。整个南院一排,正院供族人居住,偏院则为花庭与佣人宿舍。南院每个主院的房顶上建有更楼,并设有相应的更道,将整个大院连接起来。
乔家大院声名远扬,闻名遐迩。其魅力不仅源于作为建筑群的房屋宏伟壮观,更在于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间,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精湛绝伦的建筑技艺。南北六个大院之中,砖雕、木刻、彩绘俯拾皆是。单从门的结构来看,便有硬山单檐砖砌门楼、半出檐门、石雕侧跨门以及一斗三升十一踩双翘仪门等,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窗子的样式丰富多样,有仿明酸枝棂丹窗,通天夹扇菱花窗,还有栅条窗、雕花窗,以及双启型、悬启型和大格窗等,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从房顶视角观之,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平房顶等,各具特色。如此一来,建筑轮廓呈现出平、低、高、凸等不同形态,或无脊,或有脊,或上翘,或垂弧……每一处细节皆别有洞天。细细观赏,着实令人赏心悦目,韵味无穷。
三、
1985年,祁县人民政府依托这座古老的宅院,成立了祁县民俗博物馆,并于1986年1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内陈展5000余件珍贵文物,集中展现了以山西晋中地区为主的民情风俗。陈列内容涵盖农俗、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俗以及民间工艺等方面,还特别设立了乔家史料、乔家珍宝、影视专题等陈列板块。
自开馆以来,《大红灯笼高高挂》《昌晋源票号》《赵四小姐与张学良》等40余部影视剧都曾于此取景拍摄。
乔家大院三面临街,与周边民居彼此独立。其外围环绕着高达10米多的封闭砖墙,上层筑有女墙式垛口,更楼、眺阁错落点缀,整体气势恢宏,威严庄重。大门坐西朝东,上方矗立着高大顶楼,中间是城门洞式门道,大门对面是精美的砖雕百寿图照壁。
步入大门,一条石铺的东西向甬道便映入眼帘,甬道两侧靠墙设有护墙围台,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望,呈现出庙堂式结构。
北面的三个大院,皆为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进出极为便利。门外侧设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依次为老院、西北院和书房院。所有院落均为正偏布局,正院供主人居住,偏院用作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风格上,偏院相对低矮,房顶结构与正院差异显著,正院为瓦房出檐,偏院则是方砖铺顶的平房,既彰显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凸显出建筑的层次感。
大院拥有四座主楼,以及门楼、更楼、眺阁共六座。各院房顶设有相通走道,方便夜间巡更护院。
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从空中俯瞰,整体呈“囍”字形。其建筑极为考究,砖瓦经精心磨合,施工精工细作。斗拱飞檐,尽显灵动之态;彩饰金装,增添华丽之感。砖石木雕,工艺更是精湛绝伦。这一切充分彰显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
山西,向来以地上文物之丰富、地下能源之雄厚而闻名遐迩。如今,随着大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不断被发掘,更是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这些精美绝伦且保存完好的宅院,凭借其永恒的真实,翘首以盼我们对三晋文明史展开深入阐释,期待我们对晋商辉煌历史进行细致解读。
中华民族凭借着非凡的智慧与吃苦耐劳的精神,造就了巍峨的城墙、庄严的宫殿以及秀美的园林,同时也孕育出形形色色的宅院。每一处宅院,都宛如拥有独特鲜活生命的个体。
四、
大院更具迷人之处,在于随处可见的精湛板绘工艺与巧夺天工的木雕艺术。每一件雕刻品,都蕴含着独特的民俗寓意。各个院子的正门上,雕刻着形态各异的人物。比如,一院正门是滚檩门楼,垂柱饰以麻叶,垂柱之上月梁斗子、卡风云子、十三个头的旱斗子错落有致,当中有柱斗子、角斗子、混斗子,还有九只栩栩如生的乌鸦,工艺堪称一流。 二进门与一门相似,采用菊花卡口设计,窗上刻有旱纹,中间镶嵌草龙旋板。三门的木雕卡口则呈现葡萄百子图。二院正门的木雕为八骏马与福禄寿三星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星高照图。
二院二进门的木雕题材丰富,有花博古与财神喜神。花博古属于杂画的一种,北宋大观年间,宋徽宗命人编绘宣和殿所藏古物,最终定名为《博古图》。后人将此类图案绘制于器物之上,形成具有装饰性的工艺品,统称“博古”。若在“博古图”基础上,添加花卉、果品作为点缀构成的画幅,便称作“花博古”。
正房门楼的木雕呈现出南极仙翁骑鹿与百子图的画面。此外,还有天官赐福、日升月垣、麒麟送子、招财进宝、福禄寿三星以及和合二仙等木雕题材。和合二仙,又称“和合二圣”,是民间神话故事中的画题。
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宋时,杭城于腊月祭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着绿衣,左手托鼓,右手执棒,被视为‘和合之神’。祭祀他可使远在万里之外的人也能归家,故而称万回。”
后来,这一形象分化为两位神仙,即“和合二仙”。二仙同样蓬头笑面,一位手持荷花,一位捧着圆盒,寓意“和谐合好”。旧时,人们常在婚礼时将其悬挂于厅堂,以表吉利。此外,柱头上的木雕亦是样式繁多。
诸如八骏、松竹、葡萄,象征着蔓长多子、挺拔健壮;芙蓉、桂花、万年青,则寓意万年富贵。过厅的木夹扇上刻有大型浮雕“四季花卉”“八仙献寿”,这些均为传统装饰纹样。
八仙献寿”,乃是传说中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李铁拐、吕洞宾、曹国舅、蓝彩和与何仙姑这八仙,前往瑶池盛会,为西王母祝寿,由此构成的画面纹样。其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全院现存木雕艺术品三百余件,在此便不一一赘述。 砖雕工艺更是随处可见,题材极为广泛,涵盖壁雕、脊雕、屏雕与扶栏雕等。
例如,一院大门上雕刻着四个狮子,寓意“四狮(时)吐云”;马头上雕有“和合二仙”,抬着金银财宝;卡圆上刻着兰花;掩壁上的“龟背翰锦”,是传统装饰纹样,由六边形骨架构成连续几何图形,因其形似龟背纹路而得名。
在古时,龟甲被用作占卜工具,被视为能兆吉凶之物。古书《述异记》记载:“龟千年生毛,寿五千年谓之神龟,万年为灵龟。”龟被视作长寿灵物,用作图案以表吉祥延年之意。
步入一院大门,对面有一座大型砖雕土地祠,雕有松树、桐树以及蹬于太湖石山上的九鹿,寓意九路通顺。立柱上刻有四个狮子滚绣球。一院偏院南房墙上有五个扶栏雕,中间是葡萄百子图,象征蔓长多子、富贵不断;其余四个格子为“博古图”。
一院正院马头上雕有四季花卉,二进院马头上则是四果及“暗八仙”。“暗八仙”同样是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它以古代传说中八位神仙所执器物组成图案。
相传,汉钟离常轻摇小扇,陶然自乐;吕洞宾背负宝剑,剑显灵光,令魑魅惊恐;张果老常执鱼鼓,敲响便有梵音;曹国舅手持玉板,和声能使万籁清幽;铁拐李常带葫芦,葫芦中蕴含五福;韩湘子常执紫箫,吹奏可令乾坤静谧;蓝彩和常携花篮,篮内皆非凡品;何仙姑手执荷花,一尘不染。因该图案只采用他们所执器物,不绘仙人形象,故而称作“暗八仙”,蕴含吉祥之意,在明、清时期应用较为广泛。
二院大门的马头,正面雕刻着犀牛贺喜的图案,侧面则呈现着四季花卉。二院正房前面走廊的扶栏雕刻,从东往西依次为:一是喜鹊登梅,二是奎龙腾空,三是葡萄百子,四是鹭鸶戏莲,五是麻雀戏菊。东偏院的过门雕刻有四季花卉、四果,还融入琴棋书画元素,皆取吉祥之意。
三院的大长廊,马头正面为麒麟送子的造型,侧面刻有松竹梅兰,亦有梅兰竹菊。中国画常以梅兰竹菊四种花卉为题材,花鸟画便是其分支。
宋、元时期,诸多画家喜爱绘制梅兰与松树,称“松竹梅”,又谓“岁寒三友”。
元代吴镇在“三友”基础上添加兰花,名为“四友图”。
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黄凤他辑《梅兰竹菊四谱》,称其为“四君子”。
后人又添松树或水仙、奇石,合称“五清”或“五友”。清代王概所编《芥子图画传》第三辑,即为《梅兰竹菊四谱》。
这类题材,象征着高洁品格以及正直、坚强、坚韧、乐观与不畏强暴的精神。 四院门楼中间为香炉,两侧是琴棋书画。
院内“梯云筛月”亭有四狮(时)如意、梅根龙头、四季花卉与花开富贵等雕刻。且设有掩壁,上有赵铁山书写题字。
右边雕刻暗八仙与狮子滚绣球,寓意平安如意。还有凤凰戏牡丹、鹿鹤同春之景。左边为双鱼、戟罄,此乃吉祥如意图,作为传统装饰纹样之一,由古代兵器戟、乐器罄和鱼纹构成画面,取戟与吉、罄与庆、鱼和余的同音,表达吉庆有余之意。
西跨院正房门楼有葡萄与菊花百子的雕刻,上面扶栏刻有琴棋书画及博古图。四个马头正面为四个狮子,侧面为四季花卉。特别是《省分箴》雕,与前文提及的《百寿图》雕一样,均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五院门楼马头为麒麟送子造型,院内四个马头刻有鹿鹤桐松。南正房门楼为菊花百子,中间是文武七星、回文乞巧,又称“七夕乞巧图”。
七夕乞巧图源自民间神话故事,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夜,相传牛郎、织女于天河相会。此夜,妇女们结彩缕、穿七孔针,在庭中陈列瓜果以乞巧。牛郎、织女本为星名,后演化为神话人物,织女乃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嫁给河西牛郎后,织造中断,天帝大怒,责令二人分离,只准每年七月初七夜相聚一次。
据《风俗通》记载,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喜鹊于天河之上为他们搭起桥梁,此桥名曰鹊桥。七夕乞巧图,最初由北宋画家侯翼创作,而后渐渐广泛流传开来。
六院东院进门两侧为喜鹊登梅之景,背面则是青竹与“福禄寿”三字。四个马头的装饰呈现为暗八仙。正房扶栏中间是葡萄图案,东边为莲花,西边为牡丹。前院内设有“福德祠”,八宝图上有两只活灵活现的狮子,以及寓意吉庆有余的图案。
乔家大院中的石雕工艺虽不多见,却极为精细。现存几对石狮,形态各异,憨态可掬。有的石狮作踱步前行之态,刀纹崭新,锋芒依旧,显得机警、威武且充满活力。其顾盼自豪的头部,尽显狮子的雄壮与英武,真实而生动,给人以健康、活泼且富有生命力之感。
此外还有阴纹线刻,如五院门蹲石狮底座刻有“金狮白象”,中间为“马上封猴(侯)”“燕山教子”“辈辈封侯”等图案。南房柱石底垫刻有“渔樵耕读”“麻姑献寿”等内容。六院门蹲石狮石础上刻有“出将入相”“神荼郁垒”(相传古代以神荼、郁垒为门神,可御凶邪、避鬼魅)“得胜返朝”等线刻图案,不仅图像清晰、故事引人,线条亦流畅自然,形象逼真。
整个大院所有房间的屋檐下部皆有真金彩绘,内容以人物故事为主,除“燕山教子”“麻姑献寿”“满床笏”“渔樵耕读”外,还有花草虫鸟,以及铁道、火车、车站、钟表等多样图案。这些图案中,堆金立粉与三兰五彩的绘画各有独特之处。所用金箔纯度极高,虽历经长期风吹日晒,至今依旧光彩夺目。立粉工艺极为细致,需待一层干燥后再上一层,如此层层堆制,直至塑造出逼真的浮雕饰物,最后涂金。
涂金需借助人头上的油污粘贴,因其金箔极薄,必须挑选晴朗无雨无风的天气方可操作,可见完成一件图案作品颇为费劲且耗时。此外还有线条勾金、敷底上色,皆采用天然石色,故而能够经久不褪色,色泽鲜艳如初。
乔家大院各个门庭所悬挂的牌匾数量众多,其中有四块牌匾极具价值。这四块牌匾里,有三块归属于乔家,每一块都足以让乔家引以为傲。
它们分别是:光绪四年,由李鸿章亲笔书写的“仁周义溥”;山西巡抚丁宝铨奉慈禧太后面谕所送的“福种琅环”;以及民国十六年,祁县昌源河东三十六村赠予乔映奎的“身备六行”。
前两块牌匾,彰显出乔家在特定时期对官府的慷慨捐助,又获朝廷大员题词褒扬,因而荣耀倍增,光彩夺目。后一块牌匾,则从侧面展现了乔家的善举以及为人处世之道。
而另一块牌匾价值更为突出,即傅山亲笔题写的“丹枫阁”匾(现存展于乔家第四院的东房内)。“丹枫阁”建成后,傅山不仅为其亲笔题匾,戴廷式还撰写了《丹枫阁记》,傅山随后又在文末加跋。一匾二记三跋,其语句含义颇为晦涩。
细究起来,戴廷式《丹枫阁记》大致内容为:公元1660年9月,他梦到与几位身着古装之人于城外同行。突然,局势发生巨大变动,回头望去,已无坦途,前方唯有悬崖峭壁,崖上枫树与青松繁茂,其间有一小阁,匾额上书“丹枫”二字……梦醒之后,他便依照梦中模样修建了“丹枫阁”。实际上,戴廷式梦中身着古装之人出行,饱含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而梦中的那场大变动,暗指当时的政局变化。
《丹枫阁记》蕴含的真正深意在于:当国家覆灭、国难临头之际,戴廷式建造“丹枫阁”,以此寄托对明朝灭亡的沉痛哀思。
傅山在《丹枫阁记》后的《跋》中提到:“丹”寓意读书的核心之处,“枫”是戴廷式的字,“阁”则是戴廷式读书之所。故而将“阁”命名为“枫”,并把“丹”字置于前以引人注目。“丹”既象征红色,又代表忠心;“枫”既体现气节,亦象征红色,二者皆饱含着对明朝朱家的深切怀念。
此外,乔家大院各院的门匾,诸如“彤云绕”“慎俭德”“书田历世”“读书滋味长”“百年树人”“惟怀永图”“为善最乐”“居之安”“治福多”“建乃家”“静观轩”“梯云筛月”等,均各有其特定寓意。
总之,乔家大院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民俗学的殿堂。踏入其中,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能增长诸多知识。因此,前来祁县民俗博物馆游览,无论从艺术、科学、文化还是趣味等任何方面,都定会让您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五、
乔家大院,堪称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群落。自高空俯瞰,其院落布局形似寓意大吉大利的双“喜”字。
踏入乔家大院大门,一条长达80米的笔直石铺甬道映入眼帘,它将六个大院规整地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处,设有护坡。西端尽头,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呼应。
大院之中,主楼有四座,门楼、更楼及眺阁共六座。各院房顶设有相通的走道,以供巡更护院之用。
纵观全院,从外部观之,威严庄重,整齐肃穆;步入院内,则见富丽堂皇,秩序井然,尽显我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精巧,既规范又富有变化,不仅具备整体美感,局部建筑亦各具特色,单是房顶上140余个烟囱,便无一相同。全院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堆金立粉,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准,实乃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此后历经两次扩建与一次增修。首次扩建约在清同治年间,由乔致庸主持;第二次扩建于光绪中晚期,由乔景仪、乔景俨操办;最后一次增修在民国十年后,由乔映霞、乔映奎分别完成。从始建到最终格局形成,历经近两个世纪。尽管时间跨度漫长,但后续的扩建与增修皆能遵循初始构思,使得整个大院风格统一,浑然天成。
结束语
乔家大院闻名遐迩,不仅因其作为建筑群的房屋宏伟壮观,更在于其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间,皆彰显出精湛绝伦的建筑技艺。南北六个大院之内,砖雕、木刻、彩绘,触目皆是。
从门的构造来看,有硬山单檐砖砌门楼、半出檐门、石雕侧跨门、一斗三升十一踩双翘仪门等。窗子的样式丰富多样,有仿明酸枝棂丹窗、通天夹扇菱花窗、栅条窗、雕花窗,以及双启型、悬启型和大格窗等,变化万千。
再观房顶上,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平房顶等一应俱全,高低错落,平凸有致,有脊无脊、上翘垂弧,每一处皆别有洞天,细细观赏,着实令人赏心悦目,韵味无穷。 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丰富、地下能源巨大而闻名。
如今,又因大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乔家大院景观的不断呈现,而备受世人瞩目。这些精致完好的宅院,以其永恒的真实,期待着我们去阐释三晋文明史,解读晋商辉煌史。 中华民族凭借智慧与耐劳精神,造就了巍峨城墙、庄严宫殿、秀美园林,也创造出形形色色的宅院。每一处宅院都有着独特鲜活的生命力。
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曾言:“北京有故宫,西安有兵马俑,祁县有民宅千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的民居,集宋、元、明、清建筑法式之大成,汇江南河北建筑风格之精华,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乔家大院。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