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初见闫雁军,略黑的皮肤,纤瘦的身材,讲话思路清晰,举止言谈儒雅,秀气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与他熟识的人都觉得,一个博士,本可以在实验室里做研究,而他却选择了在施工一线摸爬滚打。而且上海建工七建集团从项目一线干起并成为项目经理的博士生,闫雁军堪称“第一人”。他究竟有怎样的秘诀?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三心”...
坚定“信心” 懵懂成长
1983年出生的闫雁军,中共党员,2013年7月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后便入职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根据上级安排,高学历的他还是必须从现场技术员做起,第一个项目就是技术工艺复杂的世博央企地下空间工程。
闫雁军来到世博央企地下空间工程报到时不管是项目部的同事还是甲方、监理、劳务班组等人员对一个博士生到工地做技术员都表示非常惊讶,坚信他会跟其他博士生一样熬不过几天就走了。但从进入项目部的第一刻起,他就坚定了自己成长的方向与信心。放下博士学历的身段,用一名合格技术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扛仪器测量,拿墨斗弹轴线,夜里值班浇筑混凝土等工作都事无巨细地完成了。在他的刻苦学习与努力钻研下,不到1年时间,他已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技术员。凡事一丝不苟的他当时暗下决心,要让自己经手的每一个项目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遇到了局部挖深达25.2米的超级基坑,整个基坑土方开挖量达260万立方米。作为现场项目技术负责人,闫雁军决定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围护结构和临时封堵墙,在遇地下障碍物时采用硬切割全套管钻孔咬合桩。同时,基坑采用明挖顺筑法进行施工,即沿基坑深度方向从上至下挖土至相应支撑顶部,然后及时浇筑砼支撑,直至挖至坑底做素混凝土垫层并浇筑混凝土底板,而后在每一层底板设计强度按逆序逐个拆除,浇筑顶板,最后完成了25.2米深超级基坑的开挖工作。
针对超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深基坑群在同步与交错施工条件下的特点与难点,闫雁军经过思考后,形成《地下空间网格互通连通结构设计施工关键技术》一文,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由此取得了较好的降本增效效果,累计节约施工成本740万元。他在专业技术成长的同时,还使自身的综合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坚定了自己成长的“信心”。
世博央企地下空间工程、世博央企B03B中信大厦工程、董家渡金融城工程、张江中区56-01、57-01地块工程……7年寒暑路,闫雁军先后与4项标志性工程结缘。从一名基层项目管理人员锻炼成长为七建集团施工一线的代表人物。被同事们爱称为“闫博”的他秉持兢兢业业、平易近人的作风和精湛过硬的知识储备,维护了企业形象,赢得了一片赞誉。
有“恒心” 勇挑重担
2017年10月,凭借出色的表现,上级安排闫雁军担任董家渡金融城七建项目部项目经理。
这个项目是上海市中心城区一次性开发面积最大的深基坑群,体量大、项目周边都是历史保护建筑,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完后一次性开挖?
为了积极推动项目建设,闫雁军带领项目部制定工期计划、编制技术方案、现场施工质量过程管控,有时忙到凌晨才休息。2018年6月23日晚项目进入施工最关键的阶段——J区T2塔楼大底板浇筑,他利用智能称重系统、定型化滑槽、基于BIM的智能物料管理系统等科技手段首次实现了混凝土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我们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为了项目而做科研。在闫博的带领下,科研的内容是根据项目实际出发,在做好回顾、总结以及对比工作的基础上,对新技术进行总结提炼,为今后同类项目带来启发。项目上变的是人员,不变的是大家对科研持之以恒的重视程度,这不仅有助于研发更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董家渡金融城七建集团项目部常务副经理谭英辉说。
该项目采用了智能称重系统采用现有地磅平台,增加了数据采集及远程传输模块,实现了材料出场数据和实际称重数据的无缝对接,方便对历史数据的查阅。定型化滑槽主要由收集、转动、传送三部分组成,将料斗通过支架固定在栈桥上,混凝土可直接倒入料斗中,转动部分可实现360度旋转,通过两根钢丝绳将传送部分与转动部分连接起来,增加稳定性,从而实现了绿色无污染、机动性强、节约成本的目的。智能物料管控系统打通了混凝土生产数据库与收料系统数据库,通过与BIM系统的数据协同,在BIM系统上可以直观展示混凝土浇筑点和实时浇筑量。在“黑科技”的助力下,闫雁军带领项目部奋战25小时,采用3台汽车泵、3部定型化滑槽和1台备用泵,共计浇筑8800平方米混凝土,大大提升了施工效率。
勤勤恳恳、孜孜以求的他用自己“恒心”,从担心到勇敢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在施工一线的专业技能和技术水平。 “研发和提炼总结是最能让项目节约成本的有效途径,创新说得容易做得难,熬过去了也就释怀了,而且会收获颇丰”闫雁军说。
在闫雁军的带领下,项目部先后完成了由上海市科委组织的《中心城区超大深基坑群同步与交错施工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和建工集团组织的《董家渡金融城大型城市综合体绿色与信息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两项课题,还有一项上海市科委课题正在进行中。截止目前,项目部已完成2项课题、9篇论文、3项工法、主编《数字建造丛书》和《整体提上脚手架规范》。
不忘“初心” 凝聚团队
7年寒暑路,闫雁军始终与项目同成长。“闫博的手机始终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每天睡觉都会把手机放在枕头边以便项目部可以随时找到他。他每天一边吃饭一边工作,经常加班到深夜”,董家渡金融城七建项目部综合办主任王亚丰说。7年光阴,闫雁军不仅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还带出了一支杰出的团队,成为了团队中的主心骨、管家人。
闫雁军时刻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初心。2018年台风季来临时,由于宾馆预订紧张,项目上的工人已找不到住的地方。他安排生活区工人紧急撤离后,通过各种渠道为工人们安排好了住宿场所和第二天的饮食,直到凌晨1点左右才回到宾馆休息。凌晨5点左右,手机再次响起,闫雁军又重新投入到工作中。2019年国庆前夕,考虑到项目经理工作繁忙,王亚丰来到闫雁军的办公室,请他去合拍“我和我的祖国”集体照,闫雁军说:“以后不用专程来找我,给我打个电话就好了”王亚丰至今记忆犹新。
项目部每天下午6点下班后,闫雁军吃完晚饭,又步履匆匆地来到项目上亲自指导年轻员工修改方案和图纸,有时至11点,他还在办公室辛勤工作。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开始时,闫雁军说:“这次疫情防控值班,我们党员要排在前头”。他始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排值班表、督促生活区及施工现场落实防疫措施,还亲自组织编写《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准备足量的口罩、75%酒精、VC泡腾片等防疫物资。同时,闫雁军还注重统筹协调业主、监理和分包单位,“要确定好工人出来的时间和集中隔离的宾馆,争取早日复工复产”闫雁军说。
不仅如此,项目部还在闫雁军的带领下为工人做好测温、登记、宣传横幅及防疫安全交底。他与技术人员合作研发的人脸识别闸机系统至今仍在生活区为工人们服务。
项目部的员工由一定工作经验的老师傅、一定工作经验、能力出众的青年员工以及新员工组成。其中青年员工占比一半以上。如何凝结团队,增强向心力?
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老师傅,闫雁军放下架子向他们虚心求教,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征求他们的意见;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能力出众的青年人,他敢于把他们放在关键岗位上重点培养,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于刚进单位的新员工,闫雁军会细心观察他们的工作状态,为他们提出合理化建议,还在每季度组织新进员工座谈会,倾听新员工的想法,他还会找外地员工谈心,为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他的感召下,项目团队的凝聚力大大提升,共同助力项目建设,闫雁军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
如今,闫雁军正在张江中区56-01、57-01地块工程担任项目经理一职。对于未来,他语气坚定地说:“一路前行,离不开团队的精诚合作。我将继续努力,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向更高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