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陕西区域内20多个重点项目建设“加速跑起来”,在陕央企中铁二十局近期针对重点项目,按照“分类别、分项目、分区域”的原则,优化施工方案,配齐各类生产要素,保障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各施工现场,机器轰鸣运转、车辆来回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11月3日,西(安)延(安)高铁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中铁二十局建设的XYZQ-8标段的7座隧道总掘进里程超7600米,其中刘家河活乐隧道预计11月15日贯通,这让参与施工的混凝土工班的吴世全与工友们颇有成就感。
建成后的西延高铁,将使西安至延安的行车时间从目前的2.5小时缩短至1小时,对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黄土地上建隧道,由于隧道内围岩地质状况差,极易发生围岩破碎、塌陷,隧道外黄土层湿陷性强,极易发生变形,建设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系数高。中铁二十局西延高铁项目建设者按照湿陷性黄土软弱围岩“快挖、快支、快封闭”的原则,有效解决了湿陷性黄土地基承载力低、易变形等难题,全面提升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为全线后续隧道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
“耕地中最宝贵的就是这50厘米厚的表土,这是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基础。”西延高铁项目部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建设的生产生活区、搅拌站、钢构厂、桥梁、隧道、弃渣场涉及的表土在指定位置规范堆放,并设立临时排水沟防止表土水土流失,待建设完工后再将表土回填。
“咱们把垃圾清理干净,别把这片地方弄脏了。”11月4日,在中铁二十局西(安)十(堰)高铁施工现场,钢筋工班班长李后喜吆喝着。西十高铁工程位于秦岭中。建设者严格执行施工物料堆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等“六个百分百”措施,并将项目部、工人生活区等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联系专门公司处理,避免了生活垃圾二次污染。
混凝土罐车进行清洗时,大量含有化学添加剂的废水排放会破坏自然生态。西十高铁项目部将含有砂石的废水经过分离处理,使固态部分压缩成泥饼,沉淀过滤的清水可再度使用,让施工废水“变废为宝”。“当初还担心搅拌站的排水会污染庄稼和水,没想到这废水不仅没污染,还能用来种庄稼。”商洛市商州区红旗村村民苳娜娜对记者说。
为了保护秦岭生态环境,该项目部将智能化理念融入安全管控、质量监督和环境保护全过程。施工现场安装的封闭式料仓、车辆冲洗设备、污水处理设备、智能化监控系统遏制了施工中的粉尘和污水污染等问题;各大施工作业面现场采用的视频监控系统、人脸识别安全系统、声光报警系统等科技手段,进一步强化了施工人员的安全保障。隧道作业工人杨茂枝说:“现在隧道内环境好,空气也好。隧道口的智能识别系统就像‘大管家’一样,提醒我们工人每天都要将劳保用品穿戴齐全。我们干活儿心里更有底了。”
11月5日,在中铁长安重工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事业部总装作业线上,持续热销的新一代高原隧道施工装备进入交付期,工人们正在加紧进行组装。
该公司瞄准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成功研制10余款新能源工程机械设备。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冲击式压路机成功销往巴基斯坦、津巴布韦、安哥拉、波兰等15个国家,并获得客户认可;新能源电机车在全国20多个城市销售300余列;零排放、无污染的高原隧道纯电动设备成功研发,解决了我国在高原地区施工时设备如何减少碳排放的难题,累计销售80余列,成为我国隧道、矿业、铁路等基建施工装备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