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迫于安全管理、人员成本等压力,传统施工管理模式逐步发生改变,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打造“智慧工地”已成为时代趋势。在实现管理信息化、提升项目管理品质的同时,运用智慧手段进行绿色环保施工,对传统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动,持续30秒再熄火,然后再发动……”近日,在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锦江文化创意中心项目现场,管理人员对新进场的机械尾气排放进行了监测,并将监测数据进行了实时核对、登记。
2019年年初,锦江文化创意中心项目开工,中建五局积极响应主管部门号召,率先引入成都市首创的“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制度。对每一辆进入施工现场的机械,均要求机械所有人通过微信小程序在线注册,并上传相关信息及照片。完成在线登记备案程序后,由成都市机动车中心后台工作人员核实相关信息,进行排放标准核定,再发放环保标识。
在机械使用过程中,锦江文化创意中心项目建立了机械使用电子台账,上传“数智环境”系统,该项工作为机械使用情况提供了准确数据,也方便了主管部门对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数据共享、联合监督。
如今,打造“智慧工地”,实现绿色施工,在中建五局各个工地已成众创之势。“智慧工地各项设施只有合理布局,才能最大化发挥作用!”锦江文化创意中心项目负责人吴鑫说。
进入项目,大门入口处设置了“劳务实名制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进场人员进行信息采集,并自动生成人员花名册及出勤情况,劳务班组进场情况,系统显示屏上滚动公示作业人员情况。
为有效降尘,项目基坑入口处设置“扬尘噪音监控系统”。通过监测设备,对施工现场气象参数,扬尘参数等进行显示,采集PM2.5/PM10等扬尘、噪音数据,并分时段进行统计。
目前,锦江文化中心项目处于桩基施工阶段,实时掌握基坑周边情况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项目引入了“基坑监测系统”,基坑监测系统通过对原始监测数据的实时处理,运用数学模型和回归分析、差异分析等数理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数字化建模分析,形成变化曲线和图形、图表,具有实时报警功能。该功能实现了管理手段从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和过程中监管的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