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工程

健全完善能源碳达峰标准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2-11-10 15:1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摘要: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可有力支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可有力支撑和引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标准体系,能源标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标准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能源标准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良好互动,有效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技术创新、产业链碳减排。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的关键举措,标准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支撑和基础性制度。行动计划的制定旨在进一步提升能源标准化水平,有力支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

为此,行动计划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标准化;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技术标准;加快完善氢能技术标准;进一步提升能效相关标准;健全完善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标准。

当前,标准化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支撑。以绿电采购为例,购买绿电是企业降低电力消费间接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国内缺乏绿色电力评价的相关理论支撑及标准,绿电交易长期受到制约。今年9月份,全国首个“绿色电力评价”地方标准正式实施,按照该标准认定的绿色电力消费成为企业碳减排的有力凭证,使得应用侧的碳核算更加明晰准确。

标准编制团队成员、远景科技集团高级战略总监张元表示,该标准的制定是我国电力市场一项重大的机制创新,为绿色电力认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为发电企业、制造企业带来了发展新机遇。该标准的推出,有望更好地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绿色制造、绿色产品“走出去”服务。

标准化提升还有力支撑了新能源电站建设。浙江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屋顶,新建的光伏电站即将于11月底接受电网标准化统一调度。

“这是去年3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出台《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后,海宁并网的第680个光伏项目。”国网海宁市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副主任仲皆文介绍,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公司完善了光伏及储能接入、电力负荷响应等一系列标准体系,研究并发布《光伏接入规范》《储能接入规范》等相关文件,实行项目标准化管理与接入。系列标准体系的不断落地,有力支撑了能源结构规范化绿色转型。据规划,海宁力争到2025年全市建成1万户居民住房屋顶光伏项目。

新型储能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当前对新型储能规划设计和调度运行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发输配用等环节对新型储能的协同融合考虑不足,导致相关标准不够明确和完善。在缺乏规范引导和技术要求的情况下,难免出现低效重复建设的情况,利用效果也会出现打折扣的情况。”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戴剑锋说。

对此,行动计划明确,完善新型储能标准管理体系,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根据新能源发电并网配置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需要,抓紧建立涵盖新型储能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全流程以及安全环保、技术管理等专业技术内容的标准体系。

随着全球性能源短缺出现,核电的角色正在重新定位。行动计划提出,进一步完善核电标准体系。今年9月份,由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华龙一号2号机组核岛穹顶吊装顺利完成,标志着国家首座生态核电太平岭核电2号核岛正式由土建施工阶段转向设备安装阶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核电技术日趋安全、清洁、高效,生态核电的概念和指标体系应运而生。电力行业核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束国刚认为,由“核电站”到“生态核电站”,绝不仅仅是两字之差。在环境保护要求日益提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项目落地决策的今天,生态核电是破解时下核电事业发展困局的重要举措。

标准化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专家表示,下一步要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碳减排相关共性基础标准制修订,抓紧完善能源碳达峰急需标准,进一步提升节能降碳标准要求和标准质量,有效满足能源转型标准需求。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