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工程

逢雨必涝,如何破解“城市看海”之困

发布时间:2024-10-30 16:34 来源:

核心摘要:“看海”是前几年流行的高频词,时常上“热搜”,同时因“看海”伴随的“抱怨”也不绝于耳。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排水防涝关乎社会民生,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理应高度重视。如何推进综合防治,才能不再年年“看海”?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林萧)“看海”是前几年流行的高频词,时常上“热搜”,同时因“看海”伴随的“抱怨”也不绝于耳。

近日,“北京一老旧小区内涝深陷积水谜案”的话题冲上社交媒体热搜。据报道,昌平区沙河镇信苑小区建于1995年,只有2栋楼,144户居民。这里多年来从未被大水淹过,即使在去年的暴雨之下,积水最高也只到脚面。然而今年夏天,两场小雨过后,小区的积水竟然没到了齐腰深。该事件引发大众对如何消除城市“看海”顽疾的关注。

雨水来袭,城市“看海”,这些年几乎成了雨季的标配新闻。此前有统计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而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国有79座城市发生局部内涝。今年的统计结果还在持续更新中,具体数字较往年是增是减,暂未可知。但不可否认,一下暴雨城市就被淹的现象,并未在整体上得到有效改观。

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排水防涝关乎社会民生,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理应高度重视。如何推进综合防治,才能不再年年“看海”?

一方面,竖向是一切工程措施的前提,不做好竖向,一切都是假的。竖向规划是指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充分结合城市竖向规划与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统筹考虑区域的道路和场地竖向设计。
再其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是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和补短板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一切都无法实现。“十四五”规划将对排水防涝给予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此外,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创新投融资模式,扩大有效投资。

另一方面,积水内涝事关家园安危、事关百姓民生,不论积水从何而来,各方力量都应该群策群力,共同承担起解决小区排水问题的责任。要建立健全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落地、资金管理的考核、监督和问责机制。只有建立了全面完善的考核体系,才能为各地排水防涝规划落地提供验收的标准,才能进一步规范资金的管理。通过加强有关考核、监督和问责机制,可倒逼各地认真落实规划,将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这一“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真正“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

近年来,一个新的理念进入了公众视野,那就是打造“海绵城市”。所谓“海绵城市”,就是通过一系列城市设施的建设与合理规划,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吸收、过滤,并收集储存起来,进行合理利用。在理想的“海绵城市”中,一旦出现降雨,雨水主要靠城市自身吸收,缓解干旱的同时还能大大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打造“海绵城市”的核心,就是增加城市的“海绵体”。专家表示,“海绵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讲究“蓄、渗、滞、净、用、排”,其在建设之初,就要求考虑水的出路,保留大量的“海绵体”,这就可以在相对节约的前提下有效地实现水的循环排泄。

打造“海绵城市”既要保护河流、湖泊等天然海绵体,也要在城市建设中注入海绵理念,使城市建筑、配套设施都具备吸水功能。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

其实城市和人一样,能把水留住,如同吸收好;能让水流出,如同代谢好。城市建设要美。只有真正把城市的里子置于更高阶的发展序列,哪怕是将里子与面子置于同等高度,一到下雨必积水的“城市景观”才会有根本的改善。城市“看海”,是对中国城镇化方式的一种提醒,更是对城市治理和发展理念的一种警示。理念“通”了,城市的下水道才能真正“通畅”起来。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