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在成都这座“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版图上,西部检测认证“双碳”菁蓉谷项目如一颗绿色明珠,以“绿心”“多元”为设计理念,在装配式建筑与低碳技术的融合中,书写着绿色建造的新篇章。
——西部检测认证“双碳”菁蓉谷项目二标段项目建设纪实
在成都这座“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版图上,西部检测认证“双碳”菁蓉谷项目如一颗绿色明珠,以“绿心”“多元”为设计理念,在装配式建筑与低碳技术的融合中,书写着绿色建造的新篇章。项目团队以党建引领凝聚合力,靠质量安全筑牢根基,凭绿色创新擦亮底色,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为成都东部新城生态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党建引领聚合力,攻坚克难显担当
“党员往前站,难题就不难。”这是项目党支部的标语,也是项目经理张旭林的信念:“越是难啃的骨头,越要让党旗飘在最前沿。”项目建设中,4#楼大坡度种植屋面堪称“硬骨头”
——坡度陡峭易滑移、屋面浇筑难控质、绿化成活率难保障,多个难题交织成施工“拦路虎”。
党支部迅速成立“党员攻坚组”,张旭林带头扎根现场,白天测坡度、调模板角度,晚上围着图纸优化抗滑移方案,连续一周蹲守在屋面浇筑现场,盯着混凝土坍落度、振捣密度,确保每一寸结构都牢固可靠。针对陡坡种植难题,他带着技术人员反复试验,最终采用屋面预留抗滑钢筋与挡土板、扁钢拉接带、防滑格形成的复合防滑体系,既保证透水性又防冲刷,让绿植在陡坡上稳稳扎根。
材料供应是另一道关卡,项目对钢结构、ALC板等关键材料需求量大,党支部牵头组织专人驻厂监督,从生产盯质量、从运输保时效,硬是消除了“材料断供”的风险。此外,支部还与社区、业主单位开展党建共建,在廉洁教育中筑牢思想防线,在志愿服务中践行初心,让红色力量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
质量安全双护航,匠心筑造硬根基
“安全帽带系紧了没?家里娃儿些还等着嘞!”每天班前会上,安全员小胡的“小唠叨”成了安全标配。项目把“安全是生命线”刻进骨子里,从制度到设施“织密”防护网:完善20余项安全管理制度,开展消防、防汛、高坠等应急演练,生活区每间宿舍都装上自动报警和喷淋系统,哪怕火星刚起,系统就能“秒响应”。
创新设备更添保障。盘扣式安全通道搭得又快又稳,和脚手架“无缝衔接”;R系列塔吊自带人脸识别和防碰撞功能,像“智慧管家”一样守着高空作业安全。这些措施让项目稳稳拿下“成都市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称号。
质量上,项目团队拿出“绣花功夫”。编制5项质量管理制度,全员签订质量责任书,每道工序都过“三检关”。从装配式构件的吊装精度到ALC墙板的拼接密合度,技术员们拿着靠尺、塞尺一点点量,确保误差不超2毫米。凭借这份较真,项目斩获“成都市结构优质工程奖”,产出3项省级QC成果、2项实用专利,让“精品”二字落地生根。
绿色建造亮底色,“碳”索创新结硕果
“盖楼也能像搭积木?”项目的装配式施工让不少参观者惊叹。50%的装配率背后,是技术团队的持续攻关。用BIM技术模拟吊装路径,让预制柱、叠合板“空中对接”零误差;优化构件设计,让生产、运输、安装效率提升30%。这种“搭积木”式施工,不仅减少现场扬尘和噪音,还比传统工艺节省近三成工期。
项目的“绿色账本”更亮眼,利用现场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进行肥槽回填,利用破除桩头混凝土做毛石混凝土挡墙,降低垃圾处理费又节约了材料成本;通过应用空气能热水技术,两套 4.6kW、9.3kW 热水器大幅提高稳定供应大量热水的保障率,节省能源;通过应用工具式定型化临时设施技术,让施工现场整洁美观、周转效率高;现场设置雨水回用系统,利用“三级沉淀池”,收集地表雨水,沉淀过滤后作为洗车、绿化、养护、消防、喷淋用水……一系列技术创新下来,累计减少材料能耗293.46万元,相当于少砍了2000棵树。
景观打造同样藏着“绿色智慧”。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将设计、施工紧密结合,在景观设计方案中提出:“结合山体、地形打造多个开放式的景观节点,再通过绿廊、景观铺装等手法,将各个景观节点串联起来,形成多条景观通廊,让空间与景观结合,形成流动的景观空间”。让建筑与自然无缝相融,这份用心,让项目摘得“成都市绿色示范工程”“绿色标杆施工工地”等荣誉,更让“双碳”理念从图纸走进现实。
看绿植在坡屋面上舒展枝叶,听装配式建筑与自然景观和谐共鸣。西部检测认证“双碳”菁蓉谷项目用党建聚合力、用质安守底线、用绿色谋创新,不仅建起了一座产业园,更树起了绿色建造的新标杆。正如杜甫笔下“花重锦官城”的诗意,在这里,建筑与生态正共绘更美的民生画卷。(卜令仙、徐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