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2)发布 上海8年位居榜首

2022-11-23 11:38:26来源:中华建设网   
核心摘要:11月20日,上海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2)”。据悉,该指数自2015年起每年对外发布,今年是第8次对外发布。从指数研究报告看,在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中,上海以66.40分位居第一,连续八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
中华建设网讯  11月20日,上海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2)”。据悉,该指数自2015年起每年对外发布,今年是第8次对外发布。从指数研究报告看,在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中,上海以66.40分位居第一,连续八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

发布会上,指数研制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指出,该指数根据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发展韧性、增长极等科学理论,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生态支撑等四大领域,综合GDP水平等18个具体指标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指数计算、空间自相关分析、指数趋势分析方法以及近三年地级城市大数据,对标全球城市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设定目标值与阈值,对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估。


今年最为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生态支撑领域选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数量”作为重要指标之一,旨在反应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等工作方面的显著成效,刻画该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2)表明,协同发展能力前十强城市依次为:上海、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重庆、苏州、无锡、宁波、合肥。无锡因生态支撑能力强劲进步三名。广安、萍乡、荆门、娄底、邵阳、荆州、淮北、益阳、池州、随州则位列排行榜的后十名。

曾刚表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各分领域表现存在一定差异。龙头城市上海以及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重庆、苏州、无锡、宁波、合肥、长沙等高级区域中心城市分别具备了较强的对全流域、对所在区域的协同发展能力;尤其是上海,在科技创新(91.58分)、交流服务(94.13分)、经济发展(81.11分)三个领域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得分均位列第一,龙头城市效应明显,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得以显著增强。

纵观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的演进,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持续稳步上升,城市体系橄榄型结构不断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2)表明,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呈现出6等级橄榄型结构特征:上海是龙头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在长江经济带排名首位;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重庆、苏州、无锡、宁波、合肥、长沙10座城市是能力较强的高级区域中心城市;昆明、贵阳、常州、镇江、舟山等33座城市是在个别领域表现突出的一般区域中心城市;淮安、玉溪、衢州、内江、丽江等36座城市是区域重要城市,往往地处较为重要的区位或拥有某方面独特的资源禀赋;昭通、滁州、吉安、宜春、孝感等15座城市是存在提升空间的地方重要城市;亳州、六安、巴中、淮南、怀化等15座城市是存在短板或外向服务功能薄弱的地方一般城市。

同时,2022年城市综合协同能力得分平均值为12.91分,比2021年增加了0.36分。2022年综合协同能力10分以上城市由2021年的51座增至62座,达到110城市总数的56.36%,相比于2021年增长10个百分点。

曾刚指出,对标世界一流水平,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仍存在两大问题:

城市生态短板仍然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协同动能仍未完全形成。从四大领域排名前10城市平均得分看,经济51.15分,科创32.34分,交服54.93分,而生态仅为17.39分。从四大领域的相关关系来看,经济、科创、交服呈现出高度正相关,其两两相关系数均大于0.83。但生态与其他三大领域之间仅呈现弱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仅分别为0.13、0.10、0.11。即是说,长江经济带城市系统耦合中的摩擦阻滞效应明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任重道远;

城市子群协同发展能力高度分化。长江下游地区是协同发展能力高值集聚区,中上游地区则相反。从城市子群的角度看,长三角城市群总体协同水平较高,各二级城市子群在经济发展领域、科技创新领域和交流服务领域均名列前茅,位居长三角城市群的南京城市子群、杭州城市子群、合肥城市子群、苏锡常城市子群、宁波城市子群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综合得分分别为22.34分、20.02分、15.54分、24.24分、18.80分,远远高于武汉城市子群的11.83分、环鄱阳湖城市子群的10.11分、环长株潭城市子群的10.65分、成都城市子群的11.59分。可见,推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协同发展仍是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既定目标,针对区域发展的现实瓶颈与短板问题,曾刚教授建议尽快启动以下四大方面行动:

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协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效。一是要充分发挥大型国企、央企在规模、技术、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和领头雁作用。二是要持续加大重塑集群优质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格局力度,同时破除行政壁垒,建立跨行政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联合建设机制,从以一个园区、一座城市为单元的据点式发展迈向以都市圈、城市群乃至全流域的网络化发展。

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协同促进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一是压实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科学设定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合理设置过渡期,分阶段逐步加严,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二是建立健全生态资金投入和补偿机制,加快生态服务产品价值实现,持续支持和鼓励“两山”转化的实践创新。三是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发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作用。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切实提升流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一是要聚焦长江经济带战略性产业链、创新链,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围绕关键技术、关键元器件、关键材料进行技术攻坚。二是要聚焦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推动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世界级平台。三是聚焦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进政产学研用开放式创新合作。

促进经济带内外部联系,协同开创双循环新格局。一是要以现代化市场体系、经济体系为抓手,清除市场壁垒,打破“行政区经济”,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和物流体系,优化完善经济带内城市间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机制。二是以RCEP为重点,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各省市要加强协同配合和分工协作,发挥集群优势,组团出海,高水平主动对接融入RCEP贸易体系,拓宽各地区贸易开放领域。

发布会上,与会专家们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指数(2022)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点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监事长,国家自然基金委地学部主任,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傅伯杰院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所长常纪文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邓伟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成金华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江苏重点高端智库·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理事长陈雯教授;上海纽约大学原校长俞立中教授;上海市政府研究室二级巡视员徐庆生等来自政界、学界、商界的资深专家和知名人士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2)予以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他们认为,今年的指数在之前七年指数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考虑了高质量绿色发展维度,系统构建了由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交流服务、生态支撑四大领域18个核心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这一指数必将为国家及地方相应政策的制定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

据悉,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产业司(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中国智库CTTI)、上海高校智库·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曾刚工作室(中国智库CTTI)、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的骨干人员联合组建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研制组。

自2015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研究》报告已连续八年公开发布,国内各级领导、国内外专家、相关机构团体的关注和好评。陈吉余院士、陆大道院士、褚君浩院士等著名专家学者大为赞赏,中央及地方相关职能部门也高度重视。报告荣获了“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秀成果”二等奖(唯一获奖指数成果),2019年指数入选“CTTI智库精品研究成果”(TOP10),成为重要的国家智库报告,主要研究结论被各级政府部门采纳,已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引领性的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评价指数。
下一篇:

河南安阳城市管理局“五一”假日不松懈,优化服务强保障

上一篇:

中新天津生态城获批国家实践创新基地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