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范敬宜信手拈来好标题

2022-11-23 13:40:55来源:中华建设网   
核心摘要:北京亚运会刚刚结束不久后的一天,亚运会组委会宣传部门在人民大会堂二楼的北京厅召开亚运会好新闻发奖大会。我作为报道这个颁奖会的记者,当天上午到办公室忙完手头的工作就赶去大会堂参加颁奖会。会议开始后,我发现我们报社的总编辑范敬宜也坐在主席台上,原来他是主办单位请来的颁奖嘉宾之一,我们只是远远地相互轻轻地点了一下头,算是打了招呼。
 

范敬宜信手拈来好标题
秋和随笔
 
北京亚运会刚刚结束不久后的一天,亚运会组委会宣传部门在人民大会堂二楼的北京厅召开亚运会好新闻发奖大会。我作为报道这个颁奖会的记者,当天上午到办公室忙完手头的工作就赶去大会堂参加颁奖会。会议开始后,我发现我们报社的总编辑范敬宜也坐在主席台上,原来他是主办单位请来的颁奖嘉宾之一,我们只是远远地相互轻轻地点了一下头,算是打了招呼。
 
 
会议的主办者给每个新闻记者发了一份事先拟好的新闻通稿,内容是哪些记者分获一、二、三等奖,哪些领导参加发奖大会,稿子上列了几位出席颁奖会的领导者名字,还留着一行空格,是准备让参加会议的记者们根据自己媒体的要求再填上赶来出席会议的重要贵宾,因为有的领导还没确定是否能够参加会。会议按部就班地开始了,参加会议的领导、获奖记者、著名运动员等方面的代表发言大多是照本宣科,与刚发给我们的新闻通稿大同小异。
 
颁奖会事先约定好的发言代表都讲完了,会议主持人根据一些参加会议者的建议请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讲几句话,因为人们都知道张百发为亚运会的场馆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坐在主席台上的颁奖嘉宾张百发事先没有得到通知要在这个会上讲话,推托了一番,最终盛情难却,习惯性地呵呵笑着,然后接过话筒。他对着台下的广大记者说:“记者不容易啊!你们是亚运会的见证者和报道者,我要真诚的谢谢你们。”说完这句话,他站起来深深向台下的记者们鞠了一躬。这情景顿时激起记者们的一片掌声。
 
 
张百发的这第一句话就让记者们感到是发自内心的亲切,自然赢得了记者们的共鸣。然后他讲了所看到的一些记者们如何辛苦的事例,还随口说出了几位记者的名字,大家又是一片掌声。他从记者们开始报道亚运场馆建设讲起,到在亚运会比赛期间的废寝忘食搞好报道等一番理解、赞扬记者的话……他讲话的过程中,风趣幽默,通俗而富有感染力,搅动得个会场的气氛一直很活跃。这些话与这个会议的宗旨是一致的,却在事先发的新闻稿上没有一个字反映,因为这是张百发临时受邀而决定的即席发言。
 
新闻发布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因为还要再赶往别处参加另一个新闻发布会,便没有跟老范打招呼,悄悄地急匆匆离开了这个会场。
 
当天下午我赶回报社后,便将在大会堂颁奖会上发的新闻稿中改动了几句话,补上了几个颁奖嘉宾的名字,又把稿子通顺了一遍,填写上稿笺就发给了总编室。
 
第二天早上我到了办公室后准备将刊有昨天颁奖会消息的报纸寄给会议主办单位的联系人。可是我从第一版找到最后一版也见不到昨天发的那条消息。我很纳闷,心想,夜班编辑好大胆子,总编辑参加颁奖会、而且有本报记者获奖的新闻他们居然敢不给发稿。我又一想,是否编辑把稿件的标题给改了呢,我便又翻看第二遍报纸,继续找那篇稿子。
 
 
突然,我在报纸一版看到一条消息,标题是《记者不容易啊!》,这不是张百发昨天说的话吗?怎么成了标题呢?一看正文,“本报讯 在今天召开的亚运会好新闻发布会上,张百发……”这不是我昨天在颁奖会上看到的事情吗?消息开头是用张百发在会上讲的话,且发给我们的那篇新闻稿中的主要内容亦包含其中,但已经改得面目全“非”了,和我昨天下午发的原稿前后顺序和格式完全不同,却明显就是颁奖会的消息报道。
 
这篇报道的署名被安置在文尾的括弧里,是“卫晋”,这显然是一个笔名。因为我清楚报社记者中没有姓卫的,我猜测这应该是出自范敬宜的手笔,因为范敬宜常常忙里偷闲写报道或评论,只是一般不署他自己的大名。我隐隐约约地记起老范似乎曾经用过“卫晋”这个笔名写过一篇征文《填表》,印象颇深。于是我又仔仔细细读了一遍这篇消息《记者不容易啊!》,根据文章颇具现场感的起承转合和对文字把控的精雕细琢,我断定是出自老范的手笔。范敬宜用张百发的话作为标题,可谓画龙点睛,他并以其讲话为开头和中心意思,重新写了一个昨天的颁奖会消息。我终于看出了老范写这篇新闻报道的高明之处,精炼、活泼,有人物、有故事,引人入胜,又不拖泥带水,特别是有极强的现场感,给读者亲临其境之感。尤其是所采用的这个标题,令人过目不忘。由于标题与消息主题十分贴切,吻合。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数十年新闻实践积累的深厚功底使然。我顿时感到有些汗颜……这事让我有点无地自容。
 
当天我向范敬宜汇报工作时顺便讲到这篇稿件,特地自我批评了几句,说自己昨天开完颁奖会又急急忙忙赶去参加另一个会,这篇稿子只按照统一发的新闻稿改了几句话就发排了,没有来得及认真推敲改写润色……老范却笑着说:“我昨天开完会还找你呢,想让你搭我的车一起回报社,却见不到你了,原来你又去跑另外的会了……”接着他平静地说:“其实你写的那个稿子也没有错,只是不太精彩,干巴巴的,缺乏一种让读者一口气读下去的吸引力。”我不住地点头,承认自己有点懒。
 
上图为范敬宜与记者们亲切交谈。摄于2008年
 
老范语重心长地说,写新闻是给人看的,千万不要就事论事,只见物不见人。即使是写事,也应该写读者关心的事,要把看似简单的事情写活,让读者在读这个新闻事件的过程中看到人的行为活动、人的思维考虑,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你昨天参加会了,如果写一篇有现场感的新闻,这个报道就好看多了。懒惰的人是当不了好记者的,我们提倡做记者就要做一个优秀勤奋的记者。如果把会议主办单位发的新闻通稿改几个字就发表在报纸上,谁都可以做记者了,但不勤奋的人肯定做不了优秀的记者……老范说这些话时始终微笑着,但给我的震动非同小可。
 
这番话使我获益匪浅,令我有一种突然开窍的感觉,这件事虽已过去很多年,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我后来在讲新闻采编课时常常会提到这个例子,有时还要加上一句,“听‘高人’一番话,胜读十年书”。要当个优秀的记者,就要善于发现新闻事件背后的各种新闻要素,从而撰写出有意义、有新意、有深度、有可读性的新闻报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搞新闻报道,虽然还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视和提倡以人为本,但很多优秀的记者及新闻界的一些领导们已经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去实践了。此事之后,我再参加新闻发布会时,只是把会议主办者发的新闻通稿作为基本素材,努力挖掘构成新闻报道的各种要素,并作认真的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以人为本,符合“三贴近”原则,认真将新闻报道写得引人入胜,力戒那种毫无生气、千篇一律的官样文章。
 
 
光阴似箭,逝者如斯,范敬宜离开我们12年了,但他认真做人做事做文章的人品人格文风依然感染着、鼓舞着众多与他共过事的媒体人继续前行…… 
下一篇:

永葆青春 ——献给“五四”青年节

上一篇:

河南省首个“保交楼”项目在洛阳交付使用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