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发展民营经济仍需制度创新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19-10-31 11:12 来源:

核心摘要: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要想保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制度创

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要想保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制度创新仍是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这40年里,我国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在经济发展创造中国奇迹的过程中,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总体来看,如今的民营经济已经呈现出典型的“五六七八九”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而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也由2010年的1家增长到了2018年的28家。9月上旬,笔者作为“新时代民营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的随团专家先后考察了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走访了比亚迪、吉利、安踏等著名企业,就充分感受到了民营经济发展的蓬勃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2018年底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毫无疑问,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然而就目前来看,在制度安排方面,民营经济的发展仍然受到了某些制约。要想保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制度创新仍是当务之急。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一套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制度,可以对民营经济起到提高经济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不确定性等作用。制度并非单一的,只有形成健全有效的制度体系,才能助力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产权制度是民营经济发展制度创新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项制度。正如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钦所一直强调的,当社会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对同一商品有需求时,就意味着竞争,而约束竞争和解决冲突的规则就是产权。
 
部分民营企业产权不明、权责不分,是制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严重阻碍,且由于目前清晰明确的产权保护制度还不完善,在政府监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从而导致了市场秩序混乱、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通过制度创新来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建立系统而完备的产权界定、产权保护、产权转让以及产权使用制度体系这项工作首当其冲。只有在法律层面形成严谨而有效的产权体系并保证其落实,才能使民营经济挣脱束缚,持续发展。
 
严苛的市场准入制度也在掣肘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市场体系来看,商品市场采取了开放准入制度,民营企业都可以参与;然而在要素市场,却采取了有限准入制度,主要对公有制企业开放,导致民营企业难以进入要素市场。由此带来的不公平竞争,使得民营企业往往需要承担相对更高的成本价格。
 
在如今民营企业已经支撑中国经济发展半壁江山的背景下,要想实现民营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就离不开对民营经济面临的市场准入壁垒的打破。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4月,又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两个“意见”中都包括了消除民营经济面临的各种隐性壁垒,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的内容。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对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进行分工,其中还包括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
 
当然,通过制度创新来助力民营经济发展不仅只有健全产权制度和放宽市场准入两方面内容,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等都属于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所做的制度创新努力。只有建立了与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完整有效的制度体系,才能实现民营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盘和林)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