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殷莉红 彭雪琴 李皓)4月26日,武汉市武昌紫阳公园“大湖+”正式开园开馆,当天举行的系列惠民文化演出活动,吸引众多市民朋友驻足观赏。
2年半精雕细刻,70岁公园历史焕新
2018年12月开工,2021年正式完工,工程围绕文化、生态、景观、功能等方面,全方位精心雕琢这座70年园龄的园区,使其再次焕发时代青春。
紫阳公园“大湖+”工程是由武汉市武昌区城管局组织、中交二公院建设的武汉市第一个“大湖+”试点项目。
武昌区城管局局长肖哲介绍,紫阳公园“大湖+”特色场馆开馆后,公园将融合手工、花卉知识、书画、茶文化等,不定期组织各种文化、教育活动,积极探索青少年教育、文创产业和旅游开发,以丰富的文化活动,增强居民的参与性,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提升公园的文化内涵。
全龄段公园,惠民乐游再添新去处
紫阳公园“大湖+”工程的改造建设内容,可谓改头换面,包括公园景观、绿化的提升;“六馆(张之洞历史陈列馆、紫阳湖水生态馆、汉剧博物馆、地契博物馆、热带雨林生态馆和美术馆)一中心(共享空间)”的建设;智慧公园、景观亮化和海绵城市的打造;公园配套设施的优化。
“幼有所乐、少有所学、青有所赏、老有所享”。焕新后的紫阳公园将是一个“全龄段公园”。这里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可赏景慢游,也可闲暇静坐。园区总面积近七成绿化覆盖,植绿疏密相间,绿意满园。
海绵公园建设为园区降耗,生态驳岸也是环湖步道,让游客畅游公园,大雨天不积水,中小雨不湿鞋,生态效应惠及周边;智慧园区实现大数据采集,寻人、控流功能初显。
今日,紫阳公园“大湖+”各特色场馆统一开馆,惠民演出精彩纷呈,科普教育全面上线。乐游武昌、乐游紫阳,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游园乐趣。
“内涵丰富,有时代价值”,专家、学者、市民纷纷点赞

在园区沿湖处,来自武汉市第三十九中的学生在此写生,带队的老师告诉记者:“新生的紫阳公园生态优美,湖、水、岸、景各类写生元素丰富,每个角度的光影错落有韵致,非常适合美术采风与创作。”
书画家曾吉华慕名来参加开园开馆的书画活动,他说:“我非常热爱这个公园,紫阳公园有几个特色,第一个名字好,紫气东来;二是风景优美,三很接地气。普通市民喜欢来,我们搞艺术的也喜欢来。我非常喜欢来这个公园进行交流学习创作,观景、体验、感受、分享。”
契园的设计者、著名人文历史研究大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者严昌洪:我以前来过多次来游玩,但是这一次来,感受特别不一样。新建的地契博物馆、汉剧博物馆、张之洞纪念馆,让紫阳公园在美丽的自然风景的基础上增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我们来这里休闲娱乐还能够享受到文化大餐。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老师到来现场,在参观汉剧博物馆、契园后,现场挥墨舒情紫阳公园:“入汉剧博物馆,并契园学习,油然而生敬意,书此为念”。
为湖泊做加法,“紫阳样板”将推广
历经两年多改造的紫阳公园“大湖+”工程,在湖泊治理、湖泊保护、湖泊开发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是“大湖+”环境保护、“大湖+”产业创新、“大湖+”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广义上来说,“大湖+”是一种生态承诺、一种产业创新举措,更是社会功能完善的成果,最终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融合。
紫阳公园的改造作为武昌区探索“大湖+”发展思路的样板工程,下一步,以紫阳公园“大湖+”为样板,综合生态环境、城市功能、产业模式与建设开发等经验,武昌区将逐步推进完成全区其他6个湖泊(四美塘、沙湖、内沙湖、晒湖、都司湖、水果湖)的“大湖+”发展模式。最终实现武昌区核心价值的整体提升,形成独特城市个性的“大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