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低碳未来,To Be Green | 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2021(上海)与大家同行!

发布时间:2021-06-16 09:37 来源:资讯

核心摘要:2021年两会期间,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人们广泛讨论的“热词”。为达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约占我国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的建筑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021年两会期间,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人们广泛讨论的“热词”。为达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约占我国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的建筑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住建部科技委绿色建造专委会专家指出:“合理控制建筑总量规模,推行建筑工业化,建筑材料低碳化,提高建筑质量等是降低建筑碳排放的有效策略”。就建筑材料低碳化而言,绿色、环保,生态材料已然成为建筑建材行业的大势所趋。

 

 

基于此,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2021(上海)特别打造生态材料及解决方案专区,以 “低碳未来,To be green” 为主题,联合多家竹、木、陶瓷、新型玻璃、新型混凝土、建筑光伏等环境友好型低碳材料及解决方案企业,以建筑师视角场景化展现最新生态材料与建材循环利用等新科技应用。

新型环保材料一览

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使用废弃石粉石渣、破碎混凝土石渣等制成,减少废物对环境污染同时介绍天然石材开采带来环境破坏。

“高耐”和“瓷态”户外竹材:源自天然竹材,可再生更环保;30年以上可耐久,更耐候;契合国内传统文化,更高雅。

高耐久强耐候新型木材:可再生木材精密高温热处理,“不含任何化学药剂”生产过程0污害,还十分耐久耐用。

增强型谷物纤维复合材料:由废弃谷壳加工制成,100%回收再利用,可以取代木材,减少树木砍伐对环境的破坏。

柔性织物复合材料:轻柔、耐用、可回收,赋能建筑师和设计师,开辟了新的建筑可能性,但更加节约材料,减少能源消耗。

超材料辐射制冷膜:零能耗辐制冷技术,制冷无需额外能量消耗,直接节能减排,减缓全球变暖。

光伏建筑一体化解决方案:太阳能发电无污染,同时降低室外综合温度,被动供能调节室内温度,生态又节能。

*部分生态材料参展企业品牌

 

绿色设计引领绿色建材发展

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整体,从策划到设计,从建造到运营,再到回收,在各环节实行绿色低碳技术把控。并在设计环节就从低碳环保的角度考量建筑材料的再生应用,有效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

绿色设计引领绿色建材发展,CADE以设计驱动,通过建筑师对绿色材料的独特视角联合策展,以场景化的策展手法,使各绿色生态材料得以完美表达,多维度生动展示绿色建筑理念、绿色建筑技术与绿色建筑材料趋势变革。

期待广大生态绿色建筑产品的加入。通过建材与设计的交融碰撞,践行低碳环保理念,带动环境友好型建材应用,助力国家绿色与可持续发展!

 

 

不仅是沉浸展示,更是开放交流

作为亚太地区首个专注服务建筑设计师群体的展会,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致力于促进建筑设计师与建筑材料、建筑系统解决方案企业、工程单位、开发商等全产业上下游交流合作。通过展览、行业大会、系列沙龙活动、嘉年华晚宴、鸡尾酒会、建筑师/房地产商配对等多项活动打造,构成以设计为主导的生态交流环境。

本届展会,特设零能耗建筑、绿色设计与绿色建材发展等多场主题论坛,聚焦建筑节能、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等话题,与行业大咖共话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下的未来建筑材料发展!

 

 

绿色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离不开建筑师,设计师,科研学者,材料生产商,施工建造方……每一位的努力。CADE愿与大家同行,共筑美好未来!

2021年11月2日- 11月5日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W5馆

期待与您相遇!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