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量子通信……山东已有4.2万余人获评新增数字领域职称

发布时间:2025-07-31 16:01 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

核心摘要: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加快数字人才培育,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加快数字人才培育,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数字人才是数字强省的核心支撑。请问,山东加快培育数字人才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围绕破解数字领域“卡脖子”难题,山东出台了哪些关键性政策措施?

 

张涛:数字经济的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短缺是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2024年12月,制定出台了《山东省加快数字人才培育 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组织实施了数字人才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行动和数字工程师项目,在数字人才引、育、留、用等方面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

 

第一,关于数字人才的培育目标。根据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明确了急需紧缺的高层次数字人才培育目标,即:力争用3年时间,培训数字技术工程师3000人以上,每年培训数字产业人才600人以上、数字技能人才1500人以上,其中数字高技能人才500人以上,每年开展重点群体数字就业技能培训不少于1万人次。在加快培育数字人才的同时,还利用“一事一议”、泰山人才工程等,加快引进数字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通过数字人才引育创新,将加快构建起从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到数字技术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的“金字塔”式数字人才梯队,着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数字人才队伍。

 

第二,关于支撑数字人才破解“卡脖子”问题的政策措施。数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高水平创新人才是破解数字产业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的关键因子。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平台支持和服务保障作用,持续完善全方位、全链条的数字人才支持政策措施,努力为解决数字领域“卡脖子”技术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在“引才”上,依托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工程、柔性引才专项计划、“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海聚山东”等人才工程、项目和活动,大力吸引海内外数字领域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来鲁创新创业。在“育才”上,强化产学协作、产教融合,支持高校增设数字领域等新工科专业,鼓励共建特色学院,选聘“产业导师”;加快培育国际化数字人才,增设省政府非教育系统公派出国留学数字人才专项,实施数字人才出国境培训计划,提升数字人才培育质效。在“用才留才”上,建立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与职称评定的直接衔接机制,畅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立交桥”;鼓励事业单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灵活的薪酬分配方式,鼓励高层次数字人才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努力让他们的一流贡献获得一流回报。在项目资助上,实施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项目建设,入选项目将给予最高30万元补助,考核评价结果优秀的,还可以再获得最高30万元奖励;省自然科学基金每年将支持不少于60个数字领域项目。在支持创业上,大力支持数字人才自主创业,加快转化科技成果。创业的数字人才,可以获得最高30万元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或最高50万元的“创业提振贷”;创办小微企业的,可以获得最高4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或最高1000万元的“创业提振贷”。

 

下一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真正让黄金政策发挥黄金效益,努力为山东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职称是人才评价的“指挥棒”。请问,在数字人才职称评价方面,山东出台了哪些有针对性的务实举措,吸引人才向数字产业集聚?

 

周春艳:近年来,随着山东数字职业和数字人才规模快速增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主动服务数字人才成长发展需求,加快完善职称评价体系,探索开展数字技术新职业职称评审,引导各类人才向数字产业集聚。

 

一是开辟职称评审新赛道。围绕数字经济应用集中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网络安全工程、工业互联网、物联网、量子通信等领域,增设了12个数字领域职称专业,积极利用开发区特色专业职称制度,拓展职称评价领域,目前已有4.2万余人获评相关专业职称。下一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在数字经济领域不断探索增设职称专业或增加评审方向,逐步打造科学的数字技术职称专业体系。

 

二是树立职业发展新导向。围绕数字产业和数字技术职业特点,邀请领军企业、“瞪羚”企业以及行业协会学会参与制定了12个新数字专业职称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充分听取用人单位意见,打破学历、论文、科研成果等条条框框限制,项目报告、技术报告、专利成果等都可作为代表性成果参与评审,突出考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破解“评、用”两张皮,让人才评价更加精准、更加科学。2022年,青岛市、青岛西海岸新区就联手海尔卡奥斯工业智研院、莱茵科斯特、双星集团等一批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推出了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才评价标准,细分出8个子专业标准,开展了工业互联网职称评审,职称评价更加贴近产业、贴近行业、贴近实践。

 

三是探索职称评审新模式。根据数字产业特点,探索实施多元化评价模式,对专业性强、社会通用范围广、标准化程度高的行业,实行全省统一的中初级“以考代评”、高级“考评结合”方式;对紧贴生产一线的行业,采取业绩展示、测试答辩、综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审,做到“怎么干就怎么评”。打破过去职称评审“步步爬台阶”限制,建立职称评审“直通车”,数字技术等新职业中的高层次人才,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有力增强了职称对从业者的吸引力。

 

环境优,则人才聚。数字人才的成长发展需要高质量的职称评价服务。下一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面向数字人才,开设职称政策直播课堂,实时定向进行政策推送,实现“政策找人”。对数字经济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大力支持申报产业领军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工程,为符合条件的颁发山东惠才卡,享受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进一步畅通数字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香港大公文汇报记者:

 

首届山东省数字工程师创新创意大赛暨国际数字工程师邀请赛在青岛举办,请问,青岛作为承办方,在赛事安排上有哪些考虑?

 

刘学俊:青岛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青岛也具有培养数字人才的肥沃土壤,工业体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可为赛事成果转化提供广阔空间。同时,在聚才引才政策方面,青岛先后出台了促进青年人才聚青就业创业、青年人才集聚三年行动、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等一系列招才引才、促进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本届大赛,青岛将利用好这些独特的办赛优势,全力以赴确保大赛办出特色、办出成效:

 

一是全力以赴做好赛事安排。大赛以“智赋齐鲁 数领未来”为主题,融合山东特色与科技前沿,精准设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数字创意四大赛道,涵盖12个细分专业领域,面向全球征集数字化创新创意技术与产品项目。赛程分为初赛与决赛,初赛由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书面评审,遴选晋级项目;决赛采用现场路演答辩、成果展示等形式角逐奖项。决赛期间,将同步举办交流对接与宣传推介活动,邀请省内外相关企业、专业投资机构现场观摩,为有落地转化需求的各方搭建展示与洽谈平台,促进更多优质数字项目、优秀数字人才落地山东、落地青岛。

 

二是全力以赴做好宣传发动。本次新闻发布会正式吹响大赛号角。会后,“首届山东省数字工程师创新创意大赛暨国际数字工程师邀请赛”报名系统将正式开放。大赛将面向海内外数字领域知名高校及人才聚集的头部企业,通过新闻发布、定向邀约、专题宣讲等形式广泛推介,吸引全球顶尖数字人才汇聚齐鲁、汇聚青岛。报名期间,将提供全天候咨询服务,并安排专员严格审核报名材料与参赛资格。

 

三是全力以赴打造赛事品牌。本届大赛作为山东省首届数字工程师领域的顶级赛事,肩负着开创先河、塑造品牌的重要使命。青岛市将组建专门接待团队与参赛人员开展“一对一”全方位服务,制定详尽的会务安排、医疗卫生、安全保卫、消防救援、应急处置等方案,确保大赛期间安全保障万无一失,为打造山东省数字工程师大赛这一新生品牌注入强劲的青岛动能。

 

本届大赛作为技术比拼的舞台,将承担起全球智慧与山东数字产业需求的桥梁。诚邀全球数字工程师和数字领域的各类人才共赴山东、共赴青岛,破解技术难题、共享创新机遇!在此,也诚挚地邀请在座的记者朋友们,以及海内外的朋友们光临青岛,共同宣传大赛、参与大赛。

 

(张涛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

周春艳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

刘学俊 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