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在上海召开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现场交流会上,对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行了命名授牌,毕节市成功摘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金牌匾”。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共同开展的一项战略性文化惠民项目,其根本目的是推动各地研究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和示范,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2015年,经过严格的申报、评审、公示等程序,毕节市获得示范区创建资格,是此批创建城市中人口基数最大、乡村数量最多、贫困程度最深、创建任务最重的地区。3年来,我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工作思路,夯实“全面达标、重点突破、制度设计、过程管理”的创建任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创建标准规定32项、63个指标达标率为100%。全市免费开放文化设施面积从创建前的203.15万平方米增加到389.39万平方米;基本服务项目从创建前5218个增加到12465个;经文化和旅游部委托的第三方机构调查,我市群众对自己业余休闲娱乐生活整体满意度从74.2分提升到92.6分。2018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验收集中评审中获得西部第二的成绩,探索出的“十项实践成果”,其中有五项被国家验收组认为:“在全国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尤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此项“国字号”荣誉的获得,是毕节市在文化领域践行新发展理念先行先试的阶段性成果,示范区的示范效应正逐步显现。(李 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