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城无信不兴。
从一个个以“诚”为家训的家庭到各行各业的诚信践诺,从各类诚信建设实施方案的出台,到政府率先垂范,聚力打造“全民诚信”的品牌……营口走出了一条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的诚信建设探索之路,为新一轮的转型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营口综合信用指数居全国第19名,全省第一,“诚信营口”让“近者悦,远者来”。
化无形为有形
虚功实做打造诚信品牌
“树要成林,人要成才,债要还清!”随着微电影《诚信人家》在中国文明网的展播,主人公张凤毕临终前这句掷地有声的“家训”传遍大江南北。《诚信人家》讲述了营口的张凤毕之子因交通肇事欠下70万元巨债,张凤毕在儿子服刑期间,栽植“诚信林”积极偿还欠款的真实故事。
将无形的诚信文化打造成“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文化产品,是营口近年来从未停下的实践。
张凤毕的那一片“诚信林”,在营口家喻户晓。2014年,仅大石桥市就有21个单位、2000余人到“诚信林”里参观学习。身为大石桥市文明办主任的毛孝春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那年早春——那时天气还凉,“诚信林”中雪仍未融,他每天忙于接待前来参观的各单位员工,却在人群中发现了一位79岁的老人,他是一名退伍军人,从5公里外的家中走来。老人说:“我在电视上看到张家的诚信故事了,孩子工作忙,我想来亲自看看,让两个孩子也学学……”
不说空道理,讲好身边事儿,营口用“诚信一家人”,带动诚信万家人,引导广大家庭以诚信传家,培育文明家风,使诚信文化和家文化建设得到有机结合。在父亲去世后重打借条替父还债的程氏兄弟、没有借条也要卖房还债的黄政清一家、妻子辞世后返还剩余捐款的徐振洲……
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诚信道德模范被发掘出来。他们的故事被改编成评书、小品、情景剧等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进行巡演。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营口组织专家学者和诚信典型深入机关、学校、企业、村镇(社区),开展了诚信家文化“四进”巡讲活动。去年,仅大石桥市就累计开展巡讲百余场,受众6万余人。
依托营口人熟知的蟠龙山广场,诚信文化园的建设丰富了广场的文化教育意义。2015年11月17日,营口市委宣传部为弘扬大石桥市众多诚信典型和事迹特在该广场设立诚信文化地标——诚信鼎,寓意一言成鼎,君子之诚信。2016年初,与诚信鼎“相伴”,一个由诚信文化广场、诚信文化展示馆、诚信墙、诚信林和诚信文化走廊等部分组成的诚信文化园正式落成。“诚信鼎前书诚信”百名儿童现场书法展、“诚信家文化”摄影作品展等活动陆续开展,使这里成为了我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民族诚信精神的主题教育基地。
寓无价于有价
制度先行优化信用生态
早在2010年,《营口市全面推进“信用营口”建设工作方案》就勾画出了这座城市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
如今,点开“信用营口”门户网站,失信黑名单、数据查询、报告公示等功能菜单一应排列开来,形成政府为社会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服务的统一渠道。这里以营口党政信息系统、市(县)区诚信信息系统为基础,是全市统一的诚信信息数据交换中心,为全市诚信体系建设提供统一的诚信信息征信平台和应用技术支撑。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不再是一个口号,营口正以制度力量培养诚信自觉。2014年8月,营口市组织52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召开了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座谈会,对建立“诚信红黑榜”制度、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联动监管机制等提出明确要求,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走向纵深。《营口市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营口市诚信企业嘉许制度》《营口市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等相继出台。我市还组织市发改委、市法院等12家单位签署了《营口市“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截至目前,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外公布22期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对失信被执行人的失信行为采取限制高消费、市场准入、银行限贷等信用惩戒措施,让城市底色得以纯净,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奠定了制度基础。
同时,信用有价的实践在更多场景落地……
大石桥市道德信贷金卡让好人品成了“真金白银”,截至目前共发放19亿元贷款。
以“中小企业的伙伴银行”为经营定位的营口银行,在经济新常态下,充分考量企业信用程度和发展前景,对一些出现暂时性经营困难的企业没有断贷、抽贷,而是积极支持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度过难关。同时,营口银行也积极地参与到健康信用生态的建设中,对于信用度良好的企业给予信贷方面的支持。营口银行行长潘兆奇说:“今年我行60%以上的信贷业务都投放在营口,将全力支持地方企业发展与经济建设。”
掌未来于当下
厚蕴城市内生动力
诚信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
“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打造好的营商环境,重要的是政府说话算话。今年春节后,营口市招商引资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长富强调,要务必坚持讲诚信,对投资者的承诺必须兑现,要敢于担当,认真履职。
一场以问题为导向,向“不”字动刀,让政府信用回归的攻坚战正式打响。
畅通诉求渠道,才能“对症下药”。今年年初,我市组建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全省首创将市政府行政权力电子监察中心、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协调中心、市政府12345服务热线、民心网、行政效能投诉中心这“五个指头”,整合归口为综合管理的“一个拳头”。
问题纷纷汇集,年初以来,市本级共受理涉企投诉案件143件,这里很多都是涉及政府失信的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必须直面它们。”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局长刘运生说:“只有把历史遗留问题也解决好了,才能让人说‘营口这个地儿,行!’”
面对问题,营口解决起来不含糊。刘运生的办公桌上,摆放着10余份《营商环境建设通报(专报)》,大部分都有市委书记、市长的批示。其中的一份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长富批示:不怕出问题,关键在整治,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该问责的一定不手软。目前,案件已办结117件,其余正在推进中。在“惠企政策清查”行动中,各县(市)区、园区依法依规兑现惠企政策合同306件。鲅鱼圈区一天之内向10余家企业集中兑现历年奖励资金1.2亿元。
啃下“硬骨头”、破解“老大难”,激发了营口干部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状态,也激活了项目,提振了企业信心。
8月,一群有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的企业家发起成立了营口工业企业联合会,搭建了一个企业互联互通、共同学习、资源整合的平台,将通过开设企业商学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打造营口“智能制造”、引入私人董事会服务,促进营口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政府履职、企业守信、银行支持,营口步入良性循环。在投资意愿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拥有良性的信用生态、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及多重叠加的政策、区位、产业优势的营口成为各种要素争相汇聚,竞相迸发的“财富沃土”。9月27日,由全球化的清洁能源跨国公司汉能控股集团投资的营口移动能源产业园一期项目举行奠基仪式。项目从达成意向到签约开工仅用了70天。
再度刷新的“营口速度”体现了双方务实合作的诚意之深、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决心之大。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长富表示,营口市委、市政府将守信践诺,主动为项目建设发展保驾护航,创造良好条件。截至目前,全市签约项目501项,签约额2425.39亿元。
借诚信之风,诚信营口发展的脚步必将更加稳健。
记者点评
一座城,因为有了诚信的坚守,充满了砥砺前行、奋勇当先的信心与力量。
信用是营口宝贵的无形资产,信用是营口优良营商环境的核心竞争力,信用让营口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信用让营口实现协调发展。
今年年初,营口提出要力争通过3年努力,基本建成国内一流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为“十三五”时期营口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保持全省前列提供坚实保障。
数十年如一日的诚信建设,让营口有底气这么承诺。我们欣喜地看到,干部在状态、企业有活力、群众有奔头……
诚信营口,人人都是建设者,也是受益者。让我们共同赓续诚信血脉、推进诚信建设,让“诚信营口”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