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近日,河北省三河市近期推行的招牌“禁色令”,要求商户禁用红、蓝、黑三种颜色作为门头牌匾底色,引发舆论热议。这一政策不仅遭到商户抵制,更被人民日报、中国广告协会等权威机构与媒体批评为“违背市场规律”“形式主义典型”。随着上级部门介入调查,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事件虽暂告段落,但其暴露的城市管理问题值得深刻反思。
中华建设网讯 (通讯员 骆璐)近日,河北省三河市近期推行的招牌“禁色令”,要求商户禁用红、蓝、黑三种颜色作为门头牌匾底色,引发舆论热议。这一政策不仅遭到商户抵制,更被人民日报、中国广告协会等权威机构与媒体批评为“违背市场规律”“形式主义典型”。随着上级部门介入调查,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事件虽暂告段落,但其暴露的城市管理问题值得深刻反思。
“禁色令”为何引发众怒?
违反市场规律,损害品牌价值。商铺招牌是商户招揽生意的“名片”,也是体现商铺经营特色的标识,是其品牌形象的一部分。例如,蜜雪冰城的红色招牌、肯德基的红色标识、麦当劳的黄色标识已形成高辨识度的品牌资产,强制更换颜色不仅降低消费者认知度,还可能被误认为“山寨店”,对商业利益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中国广告协会明确指出,色彩是广告传播的核心元素,商家通过创意设计吸引顾客,是市场活力的体现,而行政强制干预无异于扼杀创新。
形式主义泛滥,行政监督缺位。政策制定者以“优化城市形象”为由,却陷入“为整齐而整齐”的形式化窠臼。政策执行中,商户仅收到口头通知,缺乏书面文件和法律依据,甚至存在招牌被强拆的情况,是典型的程序失范和法治缺位的表现。例如,三河市要求招牌“色浅、淡雅”,甚至将红色视为“引发烦躁”的禁忌色,这种主观臆断缺乏科学依据,更违背了城市景观的多样性需求。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城市治理应聚焦民生痛点,而非在招牌颜色上“费心思”。
城市管理如何平衡“面子”和“里子”
要尊重市场规律,释放商业活力。城市管理应遵循“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在安全、环保等必要领域设定底线,而非干预色彩、字体等创意细节。如北京、上海等地明确鼓励商户自主设计,避免同质化,值得借鉴。
要坚持法治思维,科学制定决策。城市管理决策前,要采取听证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集意见,坚决执行公共政策听证与合法性审查机制,杜绝“拍脑袋决策”。如《行政许可法》明确要求行政行为公开透明,城市管理有关决策应通过人大审议、专家论证、公众参与实现程序规范。
要站稳人民立场,打造温暖城管。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管理要悟透“烟火”两字,用好“疏堵”双手,城市“烟火气”充满着辩证法,它一头关乎市民需求的“里子”,一头关系市容管理的“面子”,要坚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面对管理城市,做到疏堵结合,把过去城市管理与商贩之间你追我赶、你管我让的游戏变成我搭台你唱戏的合作,共同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三河“禁色令”的狼狈收场,为全国城市管理敲响警钟,城市管理的终极答案,写在烟火与人心里,城市管理不是一场“颜色革命”,而应是一场“共治实验”。唯有尊重市场规律、恪守法治底线、倾听民众声音,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客厅”。(作者单位:孝感市城管执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