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近日,武昌区建筑垃圾与夜间施工噪声专项治理工作会在武昌区城管执法局召开,35家重点工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负责人与城管执法部门齐聚一堂,直面解决当前城市管理的突出问题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费帆 姜博伦 柳柳)近日,武昌区建筑垃圾与夜间施工噪声专项治理工作会在武昌区城管执法局召开,35家重点工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负责人与城管执法部门齐聚一堂,直面解决当前城市管理的突出问题。
当前,武昌正处于“老城更新提质、新城加速崛起”的关键阶段,今年50个重大项目落地开工、91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滨江商务区建设全面提速,古城保护更新项目多点开花,地铁12号线武昌段进入攻坚期。如何在保障居民生活与推进城市建设之间做好平衡?武昌区部署实施“洁净运输、静音施工、智慧监管”三大攻坚行动。通过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构建全链条管控体系,切实回应群众关切。
“三清五查”洁净运输工程:构建建筑垃圾运输全链条管控体系
针对建筑垃圾运输污染问题,实施“三清五查”洁净运输工程,通过源头严防、过程严管、终端核查的闭环管理,实现运输环节全流程可控。
“三清”标准直指行业痛点:所有出土工地100%安装符合要求的冲洗设施,并配备三名以上保洁人员,确保每辆车出场前保持车身洁净,武昌区城管执法局组建技术指导专班,在施工工地现场指导企业设置冲洗设施;100%使用安装北斗定位和篷布密闭装置的合规车辆,严格按照核准的路线运输;工地出口配备专职监督员,监督落实100%电子三联单扫码制度。
“五查联动”监管机制形成执法合力:工地源头查违规车辆准入、路面设点查运输状态、平台线上查北斗轨迹、中途随机查篷布密闭、终端核查消纳处置量。武昌区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昌区城管执法局建立了‘执法+环卫’双向监督制度,对各工地的路面污染行为进行统计,并形成定期通报制度,对反复出现污染的工地,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均承担相应责任。”对使用违规车辆的项目工地和运输公司,实行“处罚加停工”的双重惩戒。
执法前既要“知道”更要“指导”。武昌区城管执法局执法大队四中队巡查发现,临江有道路路面出现泥浆污染。“长江中心C1、C2、C3地块原是完整地块,C2建成后隔开了C1和C3。”施工方介绍,C1地块施工场地较小,出入口周围打桩位置紧邻建筑红线,无法建设固定围挡和冲洗设施,江边地质又多淤泥及砂土,需将泥浆堆放至C3地块晾晒,车辆频繁往返造成路面污染。
了解该情况后,四中队执法人员多次上门指导,为确保路面整洁,建议在原有2台洒水车基础上增加机械冲洗设备,并对人字沟和人行道进行人工清理作业,车辆进出后及时冲洗路面,修缮C3地块冲洗设施并尽快投入使用。同时,要求C1地块完成出入口周围桩机施工后,立即将出入口路面硬化,建立完善的冲洗设施和标准的施工围挡。
“四位五防”静音攻坚:打造夜间施工噪声治理新模式
在夜间施工噪声治理领域,武昌区一直以来着力构建“四位五防”静音攻坚体系,实现管理效能与民生保障的有机统一。搭建“四位一体”沟通平台破解邻避效应:由城管、居民、社区和施工方搭建沟通平台,通过提前公告、上门解释、线上答疑等方式,为确需夜间施工的项目搭建与居民的沟通桥梁。
工地噪声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环节均需细致入微、精准到位。执法人员表示,除了日常上门宣传并确保与周边居民的良好沟通外,还需与工地就夜间施工细节进行深入交流。如禁止场内机械设备如挖机空斗甩动、车辆进入场内及经过周边小区时需慢行且禁止鸣笛、夜间施工机械做到日间检修维护降低使用过程中声音等细节把控。
武昌区城管执法实施“五项硬核”降噪措施筑牢民生防线: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禁止夜间(晚10点至次日早6点)进行产生噪声的建筑施工作业(抢修、抢险施工作业除外)。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施工作业的,在办理许可证的前提下,提前与执法大队四中队联系沟通。四中队根据现场情况,指导采取降噪减噪措施,施工现场根据需要设置可拆卸式声屏障、使用低噪声振捣器等低噪声设备和工艺代替高噪声设备和工艺、旋挖钻机啄木鸟等高噪声作业集中在22点前完成、车辆进出禁止鸣笛并减速慢行、施工现场采用对讲机进行指挥调度代替鸣笛进行信号传递等五项“控音”硬核措施。
“三位一体”智慧共治:构建城市环境治理新格局
武昌区创新建立“三位一体”智慧共治体系,推动治理主体从单一监管向多元协同转变。建设单位落实“总负责”机制,在施工现场监督施工单位落实建筑垃圾管理相关规定;施工单位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每日开展设备检查和人员培训,确保视频监控在线率、电子三联单扫码率、三职人员在岗率“三达标”;运输单位严格执行“五要五禁”标准(篷布要完好、密闭要严实、墙板要规范、顶灯要换新、北斗要在线)。
“对违规车辆识别率达100%。”智慧监管平台成为治理的“中枢神经”,全区17家出土工地全部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通过系统化平台可对车辆冲洗情况、出土量等多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同时,让工地夜间违规施工行为无处遁形。四中队工作人员表示,视频值班人员发现异常情况会第一时间予以警示并推送执法队员。“视频监控有专人24小时负责监控,发现问题可立即响应。”通过视频发现问题,比巡查效率提升不少,问题发现响应时间也大幅缩短。执法大队负责人表示,通过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武昌区正逐步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的根本性转变。
建筑垃圾运输与夜间施工噪声专项治理是长期坚持的工作,此次专项治理会议彰显了武昌区打造“人产城”融合的品质城区的坚定决心,通过不断创新实践,力争为超大城市核心区环境治理提供可复制的“武昌样本”。
下一步,武昌区将继续深化“科技赋能+制度创新”治理模式,以此次专题治理会议为契机,推动建立建筑垃圾运输及夜间施工噪声全链条管控体系,让城市建设与民生保障同频共振,绘就“洁净、宁静、智慧”的城市治理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