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院子里有几丛小竹林,点缀在树木与草丛之间,每丛竹林后都住着人家。我们窗前的这丛竹林,东西绵延十余米,南北宽七八米,枝叶繁茂,遮天蔽日。那一棵棵竹子,如铁锹把粗细,冠大腰细,常因不堪自身重量而微微弯腰,却似搭肩挽手,在风中临风起舞,簌簌作响,自成一道四季常青的风景线。
门对千棵竹
王秋和
院子里有几丛小竹林,点缀在树木与草丛之间,每丛竹林后都住着人家。我们窗前的这丛竹林,东西绵延十余米,南北宽七八米,枝叶繁茂,遮天蔽日。那一棵棵竹子,如铁锹把粗细,冠大腰细,常因不堪自身重量而微微弯腰,却似搭肩挽手,在风中临风起舞,簌簌作响,自成一道四季常青的风景线。它们宛如大自然馈赠的碧玉,镶嵌在生活的画卷中,点缀着周围的环境,让人心生欢喜。
每当东方渐白,门前竹林中的鸟儿便开始“叫早”,唧唧喳喳,足有数百只。那清脆的鸟鸣,宣告着新一天的开始。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仿佛是它们在握手言欢。鸟鸣与竹响交织,好似竹子与鸟儿共同演奏的晨曲,悦耳动听。
第一缕阳光透过竹叶缝隙,洒下细碎光影,竹林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薄纱。此时,我踱步到窗前,透过玻璃,静静看着鸟儿在竹林间跳跃欢唱,忙碌不已。人们聆听着这美妙的声音,感受着从竹林中飘来的清新气息,身心都沉浸在这宁静与美好之中。这丛竹林足有十米高,随风摇曳,为路过的人们撑起一片清凉绿荫。夜幕降临,归鸟蜷于竹节间安眠,竹林便陷入了静谧,只留下淡淡的竹影在月色下朦胧。
竹子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北宋大文豪苏轼对竹子情有独钟,他曾豪迈地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在苏轼看来,肉可无,竹不可缺,无肉只是人会消瘦,无竹则会让人变得庸俗,且人瘦易肥,俗却难医。古人爱竹,是将其视为精神的镜子,竹身有节,恰似文人不肯折腰的骨气,这诗句也因通俗易懂、比喻精妙,成为了千古名句。
苏轼的好友,大画家文同亦是痴迷于竹。为了画好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风雨阴晴,他常年在竹林中穿梭,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态和习性了如指掌。正因如此,他作画时心中“胸有成竹”,画出的竹子栩栩如生,出神入化。苏轼与文同因竹结下深厚情谊,他们之间关于竹的故事,也成为了艺坛佳话。那一片片绿色竹叶,脉络分明,仿佛写满了古老的诗行,诉说着古人对竹的喜爱。他们爱的不仅是竹的形,更是其骨子里在贫瘠中扎根、在喧嚣中守静、在岁月中长青的劲儿。
华夏子孙对竹子的钟情,由来已久。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记载,《卫风・淇奥》里提到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描绘了淇河岸边,竹林茂盛美丽的景象。古人赋予了竹子丰富的象征意义,以竹比喻君子的风度翩翩、仪表堂堂,茂盛的绿竹,象征着君子的品德与风度。《诗经》中有关竹子的描写有三十多首,可见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是人们对理想人格追求的体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如果说黄河是华夏文明的象征,《诗经》文化堪称淇河文化中的瑰宝。素有“中华第一诗河”之美称的淇河,就在今天的鹤壁市静静地流淌。正是这条淇河,闪烁着中华远古诗文化的光辉。我去河南鹤壁采访时,对诗词歌赋颇有研究的刘炳强先生带着我们走进淇水诗苑,一丛丛竹林中矗立着数百块石碑,雕刻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刘先生将这些石碑中诗的意境和故事娓娓道来,这座诗苑已经成为网红打卡的一大独特景观。
竹子,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三国末年的竹林七贤,将竹林当作乱世中的桃花源,常在竹林中对酒当歌、吟诗作画,抒发情感。他们代表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思潮。七贤爱竹,因竹重节,节象征信,所以竹子也代表着重节、重信,他们的故事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远印记。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老先生在《清谈误国》中提出,先有“七贤”后有“竹林”。但人们还是习惯称呼这七位有本事的人为竹林七贤。
据《山海经》《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太行山麓 “多竹”,竹林七贤所处的竹林就在如今河南焦作附近。然而,当我前些年到焦作采访寻古探幽时,却倍感失望。近年来,由于土地开发、盖房、挖土等原因,竹子被大量砍伐,竹林逐渐消失,碗口粗细的竹子已十分罕见。附近的竹林寺是为后人所建,但其旁的竹林也不再茂盛,难以想象当年七位贤人和他们的追随者在此高谈阔论的场景了。
不过,有一些地方的竹林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展现着竹子的魅力。绍兴兰亭,以茂林修竹闻名,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乡。竹林遍布,王羲之在此大宴宾客,并在醉意中书写了千古名篇《兰亭序》。如今,许多游客来到这里,都会在竹林中摄影留念,感受那股清幽雅致的韵味。
安徽六安市金寨县,是老将军洪学智的家乡,被誉为翠竹之乡。我们站在山上俯瞰,漫山遍野皆是毛竹,20 多万亩的竹林,成就了“金寨竹海”的美誉。当地百姓通过合理砍伐,再经过锯断、破竹、编织、烘干等加工工艺,将竹子制成各种竹制品,畅销海内外。竹子成为他们的“致富伞”,为革命老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竹子多而成林,不仅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还衍生出了许多趣闻轶事。明代大才子解缙曾在大门上贴过一副春联:“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据说,对面的财主因不满解缙借竹彰显书香之气,便派人砍倒竹子,解缙则在对联后各加一字,改为“门对千棵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财主恼羞成怒,又将竹子连根拔起,解缙再次挥笔,将对联改成“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这副对联因解缙的巧妙应对,成为了天下皆知的名联,也体现了文人对竹的喜爱与推崇。在如今这个时代,藏书万卷者或许不少,但能“门对千棵竹”的人家,在大都市的寸土寸金之地,恐怕是寥寥无几了。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更是竹子的忠实爱好者。他一生爱竹、画竹、写竹,将自己的品格追求融入其中。一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生动展现了竹子坚韧不拔的形象,亦是他自身人格的写照。他在潍县任县令时,还写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从竹叶声中联想到民间疾苦,尽显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
竹子,在革命家的心中,也有着独特的意义。毛主席在 1961 年创作的《七律・答友人》中写道:“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诗中借助竹子的意象,将历史哀思转化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展现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传说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在舜南巡死于九嶷山后,追到湘江畔,泪洒竹子,竹尽斑,她们自沉湘江后化为神。毛主席在诗中融合神话、现实与理想,表达了对友人的答谢、对乡情的思念等多种情感。
竹子不仅有精神内涵,还有实用价值。刚破土的竹笋,经过加工,是餐桌上的美食,现代餐饮中颇为常见。其实早在唐代,朝廷就设有“司竹监”,专门负责植竹,为朝廷供应竹笋,可见当时竹笋已是皇家美食。陈毅元帅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写的《赣南游击词》中提到“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在缺吃少穿、缺油少盐的战争年代,竹笋成为了游击队员充饥的食物,从中可看出当时生活的艰苦,也彰显了革命先辈们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
我所见过最壮观的竹林,当属四川的蜀南竹海。这是一个以竹景为主的风景名胜旅游度假区,总面积达 10 多平方公里,拥有世界上集中面积最大的天然竹林。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峰峦叠嶂间,竹林密布,碧浪连天。周润发、章子怡主演的电影《卧虎藏龙》曾在此取景。走进竹海之中,能领略到竹子的磅礴气势,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竹子的生长过程中也会有意外。1983 年,四川许多地方的竹子大片开花,这一自然现象意味着竹子生命的终结,大片竹子在开花后逐渐枯萎。而以竹子为主食的大熊猫,也因此面临生存危机。这一情况牵动着国人的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当时,我还曾陪同报社秘书长到文化部,与相关领导商讨联合举办大型义演,以捐资抢救大熊猫。可见竹子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凝聚人心,激发人们奉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