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著名作家柳青在其《创业史》中有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赵健先生和他一起上山下乡的伙伴们最近编辑一本书,内容就是记录他们在人生“年轻的时候”的青涩时光。他们之所以对这“只有几步”的过往情有独钟,一定要记录下来,是因为这...
王秋和
著名作家柳青在其《创业史》中有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赵健先生和他一起上山下乡的伙伴们最近编辑一本书,内容就是记录他们在人生“年轻的时候”的青涩时光。他们之所以对这“只有几步”的过往情有独钟,一定要记录下来,是因为这“几步”对他们后来的人生意义颇为重大。
我和赵健先生相识四十余载,他嘱我为他们这本记录“年轻的时候”的集子写篇序。我起初想拒绝,却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因为我一直认为“年轻的时候”这几步意义非凡,况且我与赵健是老朋友、老同事,恭敬不如从命,便答应下来。我之所以答应,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我与赵健先生至少有“五同”之谊,细说起来渊源颇深。
第一同,我们同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只是下乡的地点不同。我是去北大荒的白山黑水之间屯垦戍边,赵健先生到张家界饭甑山的青山绿水间战天斗地。在全国1700万知青中,我们一南一北两个知识青年居然在北京偶遇,然后相识相知相交了40多年。源于我们年少时都在广阔天地干农活,吃过苦,受过累,彼此认识之后就有了很多共同语言。
第二同,我们同是大学中文系毕业,他上学于武大,我求学于北大。也因为如此,我们在骨子里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文学情结,与文学始终藕断丝连。我们工作中除了将主要精力用在撰写新闻报道上,却总会在业余时间喜欢写一些小说散文之类的作文发在其它报刊上。那时候,我们是跌跌撞撞挤上文学小路上的两位年轻记者兼文学爱好者。三观相同,爱好相似,怎么说都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呢!
第三同,我们都曾经在经济日报当记者,同吃一锅饭若干年,并且还曾在一个部门——副刊部共事。初相识时,他大学毕业刚到经济日报,正是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年龄。我们年龄相仿,关系融洽,工作配合默契,不必多说。记得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史无前例的森林大火,他主动请缨奔赴救火抗灾第一线,每天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发回军民救火抗灾的连续报道,社会影响颇大。水火无情人有情啊!我们在电话中常常叮嘱他“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我那时在报社大本营编辑他发回的报道,往往安排在报纸的一版或醒目位置。这些从烟熏火燎救火一线发回的报道,充满着一位年轻记者的热血激情,全国的读者们从他的报道中及时了解到每天救火的进程和灾区人民的安危……
第四同,我们后来相继离开了经济日报,调到其他报纸担任总编辑。那时候国务院的很多部委都想要创办一张主流媒体报纸,往往喜欢到经济日报来请办报的内行人,似乎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做法。当时社会上普遍认为经济日报新闻报道是全国一流的,报社运作规范,经营管理有序,编辑业务能力强,新闻人才辈出。赵健先生先到金融时报任编委兼部主任,后调到中国保险报任总编辑,我调到中国建设报担任总编辑。我们虽然不在一个报社了,但由于新闻业务规律有诸多相似相通之处,交流的机会自然不少。我们的密切关系在延续,交集依然频繁,有机会就一起探讨如何把各自主办的报纸办得越来越好,把媒体融合这篇大文章做的更加精彩。
当然我们还有第五同,现在同是退而不休的人。若干年前,我们相继从原来岗位上退休,我接受宣传主管部门返聘从事舆情研究与引导工作,赵健先生则被推选为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会长。我对返聘从事的工作相对熟悉,赵健先生的工作就复杂多了。中国经济传媒协会现有全国主流经济媒体和头部新媒体会员400多家,在全国经济领域的新闻传播影响力、公信力名列前茅。在赵健先生和驻会班子的领导下,协会的工作搞得风生水起,常常举办全国性的论坛、讲座、培训,以及下基层调研、组织专题采访、评选好新闻等等。这些工作经常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行业的肯定,在社会上影响也越来越大。
赵健先生除了忙于传媒协会的工作,还忙中偷闲做一些公益性的好事。因为他常常想到50年前和知青战友一起奔赴张家界饭甑山的下乡经历,想为当时的伙伴们办一件实事儿,就是组织出版一本回忆录,集体记忆伙伴们在那个特殊年代做过的那些有意思、有价值的事儿。
现在与赵健先生一起当知青的伙伴们都年逾花甲,古稀之年者也不乏其人。大家都经历过那个动荡的年代,现在每个人的档案中记载上山下乡的日子,就是他们参加工作的时间。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大家想要把在那个时代经风雨见世面的奇闻轶事或青涩时光记录下来。那是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是一段共和国繁荣发展进程中绕不过去的历史,是一段知识青年个人成长史,是一段伴随着磨难的可歌可泣的奋斗史。这段人生经历在社会历史进程中虽不是空前,却很可能是绝后,因为那当中隐藏着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真实记忆。于是,这部由亲历者通过微信聊天或当面讲述,追忆青春年华的大型图文并茂纪念册《青涩时光——饭甑山知青下乡50年集体记忆》,便应运而生了。
我的眼前摆放着厚厚的一摞书稿,翻开来,认真读下去,竟有点欲罢不能。可能因为我也曾经是一位知青的缘故,令我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我在这些回忆录中似乎看到了自己当年上山下乡时的青涩影子,简单纯真的心路历程,年幼无畏的音容笑貌,年逾花甲后的初心不变。
这些50年前的知青同伴尽管家庭、经历、年龄、性格不同,但那时彼此都是“年轻的时候”,同甘共苦,情同手足,也吵过闹过,但从不计较。后来大家或考上大学,或被招工进工厂,或参军保家卫国,或不断进步担任了某地或某单位领导,彼此天各一方。有的知青常年见面,有的几年见一面,但无论是网络上,还是在微信中,或是见面小聚,仍是当年那种亲密无间,当年的话语习惯。知青之间保持联系逾50年而不断,这大概是当年知青们受到平等单纯的一种文化浸润使然吧!
时间飞逝,知青们很多往事大多淡忘了,但有些细节却长久萦绕心头。现代管理学研究者常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其实出版一部书,细节也是决定是否好看的关键。这部书是知青们讲自己的故事,很多细节很感人,很吸引人。他们当年为了在艰辛的劳动之余追求生活的快乐,有在煤油灯下苦读的身影,有一本正经地讲出令人捧腹的冷笑话,有在溇水河上嬉水抓鱼的喜悦,有在希望的田野上躲躲闪闪的隐秘爱情,有恶作剧般在铁桶里放鞭炮差点引发火灾的后怕……
饭甑山的知青们在上山下乡运动过程中并不都是苦难,也有很多文化活动带来的欢声笑语。他们组织文艺宣传队参加文艺汇演就令人印象深刻。演出京剧《龙江颂》,跳起独舞《沂蒙颂》,有的知青喜欢拉小提琴,有的会拉二胡伴奏。台上知青们表演得神采飞扬,引起台下一片叫好欢呼。这些故事在书中都有令人身临其境般的细节描述。但饭甑山的知青们有时候也乐极生悲,当他们宣传队演出受到好评时,有兄弟大队宣传队员热情邀请他们帮忙伴奏,演出效果不错。本来这是一件和农民打成一片的好事,回场后却受到严厉批评,理由是宣传队目无组织纪律,未经批准擅自为别的宣传队伴奏。因为饭甑山的知青文艺宣传队和其它宣传队存在竞争关系!小知青觉得很没有面子,一时心情压抑。
知青们感到精神压抑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繁重的体力劳动很快转移了挨批评的压力,知青们也逐渐适应了社会基层的艰苦磨练,这就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标志。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成熟往往是受到挫折之后继续砥砺奋进而形成的。人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做到成熟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知青们遇到的挫折多了,就逐步成长,并走向了成熟。这些知青们多年以后,即使遇到涉及名誉或利益甚至生命的意外变故,也能宠辱不惊,泰然处之,这种成熟就来自于多次挫折的历练。
我读着赵健主编的这部书,品味着饭甑山知青们对青涩懵懂情感的追忆,咀嚼着当年他们心中泛起的一丝丝甜蜜回忆,真正是感同身受。这部书起名为“青涩时光”,所谓青涩,原指果实尚未成熟,多用来形容少男少女涉世不深、少不更事、不成熟的样子。而年轻人的简单、纯洁、青涩,恰是当下复杂人际交往中最珍贵的原生态品质。因此,本书的老知青群体作者,在回忆饭甑山知青生活时讲述的一个个“青涩”情感故事,既是珍惜当年的纯真友情,也是为了现在和未来保持和追求纯真初心。相信那些青涩往事除了引发会心大笑,绝不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而是满满的幸福回忆,或情不自禁的开怀大笑。
我对书中讲述“节疤坨”的故事印象颇深。饭甑山知青们集体宿舍是两层楼,女生住楼上,男生住楼下,中间隔着的是一层有很多节疤的枞木或杉木楼板。楼板上个别节疤脱落而出现的空洞,成了一个传递书信和食物的通道,为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楼板传情”提供了特殊条件。男知青们以暗号轻轻敲击楼板,楼上的女知青们就从楼板节疤的空洞中丢下馋人的食物,或炒包谷籽,或番薯泡儿,偶尔还能碰上几节熟香肠,乐得这些劳累了一天的男知青们屏住呼吸,暗中争夺,一饱口福……此情此景,以后就以口头文学的形式,留在饭甑山知青聚会的谈笑中。现在的花甲老知青们穿越到生涩的青春岁月,拾起曾经经历的故事,走向诗与远方,别有一番情趣,读后让人忍俊不禁……
50年前,知青们正值“年轻的时候”,纯真的情感是最宝贵的回忆,也是青春最美丽的亮点。流传下来的口头文学现在形成了文字,编进了书中,真难为了这些饱经风霜的老知青们。知青们掏粪的故事也很有意思。几个男知青到县肉食水产的猪场掏大粪,因粪坑内的粪便太稠,用长柄粪瓢舀不上来,知青潘耀儿卷起裤腿第一个跳进粪坑,用手捧起猪大粪往粪瓢里装。赵健和唐康谦等其他知青紧跟着也跳了下去,脚底感到滑腻腻的,一股恶臭扑面而来。大家憋着气,坚持把粪车装满,拉着推着粪车招摇过市。看到街上行人纷纷掩鼻躲避,知青们相视而笑,开心极了!这种真实的劳动细节在此书中比比皆是,这就是当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青们苦中作乐的真情流露,没有粉饰或刻意夸张,有的只有知青们回忆中的开怀大笑,即使发生一些“丑事”,也无伤大雅……
我认真阅读过《青涩时光》,这虽然是记录50年前饭甑山知青生活的纪念册,但感到是一部值得现在仍然关注知青话题的人们认真阅读的好书。它带给人们的启发不仅仅是怀旧或青涩,而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对那个时代纯真情感的回顾与再认识。饭甑山知青们的故事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尽管时过境迁,人们依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呼唤真善美,这也是本书给我的最大启迪和感受。
上图为饭甑山老知青在慈利县杜心五自然门武术文化展览馆前留影。唐康谦摄于2023年4月7日
上一篇:人要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