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走进湖北枝江董市老街,仿佛瞬间跌入时光的褶皱里。脚下的石板被岁月磨得温润,身旁斑驳的老砖墙不再沉寂,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墙画如灵动的精灵,将百年古镇的故事娓娓道来,绘就出 “流动的历史” 与 “鲜活的乡愁”。这是枝江市美术家协会大师们的杰作。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柳月 刘孜孜 刘语桐)走进湖北枝江董市老街,仿佛瞬间跌入时光的褶皱里。脚下的石板被岁月磨得温润,身旁斑驳的老砖墙不再沉寂,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墙画如灵动的精灵,将百年古镇的故事娓娓道来,绘就出 “流动的历史” 与 “鲜活的乡愁”。这是枝江市美术家协会大师们的杰作。
目光触及墙面,清末董市码头的繁忙景象便扑面而来。戴斗笠的船工扛着沉甸甸的粮袋、盐包,在拥挤的码头间穿梭,木船首尾相连,在长江水波中轻轻摇晃,仿佛能听见船工们浑厚的号子声在江面回荡。不远处,“信蘭松” 的老字号墙画格外醒目,招牌上的字体、幌子的纹样,都严格参照老照片复原,细致到每一处褶皱、每一笔勾勒,都满是岁月的质感,让人仿佛能闻到酱园里醇厚的酱香,看到布庄里琳琅满目的布匹。
市井生活的温馨片段更是墙画的点睛之笔。人们围着商铺选购物品,脸上满是惬意的笑容;货郎挑着商品沿途叫卖推销;小毛驴拉着小车运输货物,孩童们追着糖画摊奔跑,清脆的笑声穿透时光。每一幅画,都是从老辈人口述史中走出的时光切片,唤醒着人们心底最柔软的记忆。
如今的董市老街,因墙画焕发新生。周末,学生们背着画板来此写生,笔尖下流淌出老街的韵味;游客们循着墙画线索,探寻老字号遗址的过往;非遗传承人在画前展示草编、糖画技艺,指尖翻飞间,传统手艺得以延续。墙画更是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让人们品读背后的故事、了解非遗项目。
夕阳西下,马头墙泛着暖光,墙画里的人物仿佛在烟火中 “活” 了过来。董市老街的墙画,不是冰冷的装饰,而是一本摊开的 “乡愁书”,记录着 “我们从哪里来”,也指引着 “带着根脉走向何方”。它以艺术之名,让历史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为传统街区保护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下一篇:中国人,喜欢圆 ——写在农历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