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5月21日,一场建筑机电行业盛会在黄浦江畔拉开帷幕。这场由中国安装协会主办、上海市安装协会承办,中建八局科技、中建安装上海公司协办的“科技赋能 铸造精品”全国机电安装专项观摩会在源深大厦项目举行。
位于浦东新区源深路1111号的源深大厦,即将在6月30日迎来竣工。这栋由中建安装上海公司参建的综合性办公建筑,正是本次观摩的“主角”。建成后的源深大厦将作为商用办公大楼。
中建安装上海公司承担的正是“拿手绝活”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空调水系统和电气系统工程。“专业的人,更应该将专业的事做到极致”,项目经理吕永峰介绍,“既然是公司的核心优势主业,项目建设之初,目标就很清晰:打造精工精品,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和智慧度,示范出行业标准”。项目团队还自我加压,向上海市“申安杯”优质安装工程奖、上海市建设工程“白玉兰”奖等质量荣誉迈步。
数字化预演 走好机电与土建的“合字棋”
核心地段的商用大楼施工,有着机电行业共有的“苦恼”,时间、空间条件受限,综合机电工程同步与结构、装修、室外工程等多个专业交叉施工,技术及工艺流程复杂。怎样与土建打“配合战”、怎样保证机电“不掉链”,成为项目团队不同的“单元测验”,而这次全国行业观摩恰似那场百名考官同时阅卷的“大考”。
在地下一层的机房,“局而不促”的管道空间,吸引了观摩专家的眼球,排布合理、标识清晰似“地下彩虹”管道倒为严谨的机电专业增加了一抹“俏皮”。中建安装上海公司总工程师王少华表示,“BIM+AR+装配式安装”一直是中建安装机电施工的看家法宝。在空间小、管线多、体量大的制冷机房,为了保证功能和空间,项目前前后后进行了六次BIM预演,反复研讨管线的标高和走向,力求精细化调整管线“纠偏段”,实现零偏差、零损耗、零调整,这才确保了机房的质量优良、观感舒适。
“BIM+AR+装配式安装”实现便捷、快速、美观的工程效果。本次源深大厦项目中,运用这种方式缩短工期约30%,节约用工约40%,多快好省地帮助团队在复杂的施工大考中高效作答。
创新化应用 小灵感迸发大火花
观摩会当天,中建安装上海公司展示的创新成果“手动扁铁煨弯器”引来一片称赞。在“全国安装人‘五小’成果短视频大赛总决赛”中,该成果成功入围决赛。
“为解决一线生产难题而不断创新。”项目总工刘烨介绍,接地工程施工中常使用成品扁钢弯头,但成品扁钢弯头在施工中需要两次焊接,消耗人工、材料且用时较长。由此,团队发明了手动扁铁煨弯器,巧妙利用杠杆原理,以固定的法兰片作为支点,用长钢管作力臂,即便一名工人也可轻松将扁钢煨弯,可谓事半功倍。
管线综合布置技术、大管道闭式循环冲洗技术,“一种角钢支架制作模具”等国家发明专利……项目在建设中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吕永峰最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层出不穷的创新成果,大多来源于平凡的项目员工,朴实的劳动之中也能诞生出锐意创新的匠人智慧,我们就是要把专业做好,做一件事成一件事”。项目团队将“以匠心智造精品,以科技促进发展”的品牌价值文化,深深扎根在热火朝天的施工一线,融入到了血脉里。
精细化操作 让每一次制造止于至善
源深大厦项目是标准的常规机电安装,将常规的工作做到精工精品,考验的是项目团队如何坚持做好“了不起的平凡人”。
在质量上一严到底。大厦主体为钢结构系统,框架成型后难以变动,加之业主对等各项施工工艺水平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机电安装“一步到位”。“如果将一座建筑比作人体,那么土建相当于是人的骨架,内饰相当于是漂亮的服饰穿戴,机电安装则是血管和中枢神经,直接决定着建筑的健康。”项目生产经理何加勇说,那就更应该做到“精工精品”。机电系统的安装大多在狭小空间内作业,长2.6米,宽0.5米的管井内,需要工人排下四根直径0.4米和0.2米的空调水管。这一艰难的作业环境没有难倒团队,施工人员采用从上向下的倒装工艺,在管道两侧不足0.5米的焊接空间精细施工。管径内5分钟下来,再熟练的能工巧匠也汗流浃背,在体能极限中依然保持高度专注和施工效率,团队仅用两周便在70米高的管井内完成四根空调水管超过50处焊接点的艰难挑战。
精栽每一寸机电管线严丝合缝,守望每一座建筑作品拔地而起,中建安装上海公司不断诠释“智”造精品、以“质”取胜的真谛,不断在践行“拓展幸福空间”的企业使命中,投身城市建设的大事要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