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清晨6点,由中交一航局承建的海南儋州那大雨污分流项目中兴大街的施工围挡内,滴滴答答不同声调的电子声音就传了出来。测量员王博用抹布擦去设备屏幕上的露水,仔细分析着反射回波。
中华建设网讯 (通讯员 周心月)清晨6点,由中交一航局承建的海南儋州那大雨污分流项目中兴大街的施工围挡内,滴滴答答不同声调的电子声音就传了出来。测量员王博用抹布擦去设备屏幕上的露水,仔细分析着反射回波。这是他负责雨污分流管线探测的第200天,今天,他要完成新开点位周边的管线复核。“王博,中兴大街路口这边的产权单位说有一条国防光缆,但是物勘图里面根本没有,也不清楚走向和位置,要尽快核实。”对讲机里传来项目技术负责人章弘岩的声音。
王博很快来到中兴大街路口,推起一个小车一遍遍地寻找。这个小车看起来普通,实则是勘测管线的利器——探地雷达。其发射的高频电磁波如无形的探针,钻入地下3米处的土层,回波反射回设备进行解码,从而对地下进行有效勘探。
此刻,屏幕上的图像突然变得扭曲,原本连续的层状反射突然出现一条不太清晰的双曲线信号。他停下脚步俯身贴近屏幕核对,确定这是一条非金属线路。
阳光渐渐爬高,地表温度很快飙到37度,王博的工装后背已洇出深色汗渍。为了确保勘测准确,他又调整参数多次进行探测,确定是一条图纸上没有的非金属管线。“应该是这条,深度2.7米,与我们要建的管道斜交45度,而且正在顶管工作井周围。”他当即用喷漆在地面做了标记。“这片老城区建成很早,地下管线交错,没半个月摸不清底细,还得破坏很多路面,”章弘岩拿着图纸,“你看这根国防光缆走向,顶管路径上并不影响,只是逆作工作井坑需要调一下位置进行避让,不过为了保险起见还是要挖一下探沟,做好确认。”
“挖出来了,确实是国防光缆!”听着现场传回的消息,章弘岩松了一口气:“终于找到这条光缆了。”相比之前不清楚位置的广泛挖掘风险,这样的“透视眼”让项目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新设备的引入,让施工从“开盲盒”变为“看CT”,从“事后补漏”转为“事前避险”。由新设备测绘出的地下坐标,正助力地面上的效率革命——少一些“马路拉链”,少一些居民困扰,多一份城市运行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