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一件件釉色洁白晶莹的德化白瓷静静陈列,一幅幅镜头对准乡野的摄影作品定格美好……在上海浦东新区川沙新镇七灶村,七灶美术馆热闹起来——来自园西小学的40多名师生,在美术馆主理人范周超的带领下,穿梭于历史与现代艺术之间,感受传统文化和纪实影像的对话。
一件件釉色洁白晶莹的德化白瓷静静陈列,一幅幅镜头对准乡野的摄影作品定格美好……在上海浦东新区川沙新镇七灶村,七灶美术馆热闹起来——来自园西小学的40多名师生,在美术馆主理人范周超的带领下,穿梭于历史与现代艺术之间,感受传统文化和纪实影像的对话。
在美术馆一旁的咖啡厅外墙上,温馨的墙绘里写着一行字“一个符号改变一个村庄”。范周超解释,这句话背后,是一所大学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故事。
2022年起,七灶村积极打造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全面振兴只靠政府‘输血’行不通,必须‘造血’才能可持续,所以我们希望与社会组织合作。”七灶村党总支书记朱庆华说。那时,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希望利用专业优势,参与乡村全面振兴、服务社会。
二者一拍即合:村里提供场地、发动村民,高校规划设计、发掘创意。
从哪里入手?“七灶村历史悠久,盐灶文化、漕运文化特色突出,而我们学校擅长建筑、景观、公共艺术、视觉传达等方面的设计。”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刘勇介绍,将双方优势互补,文化艺术成了突破口和发力点。
农具化身艺术装置,河道连成景观长廊,稻田化身露天画布……上海大学师生成立地方重塑工作室,驻村运营。一个个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落地后,他们又瞄准了更大的目标:把闲置的村民活动室改成家门口的美术馆。
“既能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又盘活了闲置资源,一举两得。”朱庆华对此很支持。一楼作为展厅和会议场地,二楼留给研学和休闲,村民、学生、艺术家、创业者都从中受益。
历经5个月的建设,七灶美术馆于2023年12月开馆。“去年,我们组织了五六十场活动、6场展览,有研学、美育,也有版画展、雕塑展。”范周超说,川沙新镇文化服务中心最近在美术馆成立了分中心,给村民带来了更多元的文化活动。
73岁的村民沈健平日里喜欢和退休的姐妹们跳广场舞,不久前,听说美术馆组织村民培训参加镇里的广场舞比赛,她立马报了名,还叫上了十几名舞友。
“有老师免费教,大家学习热情也高,还拿了比赛第二名。”沈健说,除了跳舞,自己还在美术馆学会了画画,“美术馆门前的老街上,过年过节还办市集,我去做汤圆、猜谜语,感觉村里人气更旺了。”
沈健口中的市集,名叫七灶天工市集,是近期川沙新镇与上海大学合作的成果之一。“目前,我们正在打造‘迪士尼门口的艺术村落’。”朱庆华介绍,这个想法来自一场研讨会。
去年11月,在七灶美术馆,专家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在研讨会上进行头脑风暴。“从七灶村开车到上海迪士尼乐园所在的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大概十多分钟,又有美术馆、艺术装置,不如打造‘迪士尼门口的艺术村落’。”一名与会者的发言得到普遍认同。
设想一经提出,上海大学和川沙新镇开始丰富共建计划,聘任刘勇和上海大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姚正厅为川沙新镇“乡村振兴规划师”。双方于今年3月签订共建协议,启动七灶村艺术振兴项目,包括艺术大师进村、非遗及村民自治市集、公共艺术活动等近10项业态。
最近一年来,七灶村文旅、研学、餐饮等业态收入近150万元,吸引游客约1.5万人次。“已有福建等地政府邀约,希望借鉴推广我们高校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模式。”刘勇说。(记者 田泓 尚嵘峥)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