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七月的成都,骄阳似火,热浪翻滚。在建设工程传统的钢筋验收环节,工人们需要顶着烈日,俯身在一捆捆滚烫的螺纹钢旁,一根根清点、记录,汗水浸透衣衫,效率难以保证,更有中暑风险,如何在酷暑时节,既保进度又护安全,成为摆在建设者面前的难题。
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李孟 通讯员 毛洪彪)七月的成都,骄阳似火,热浪翻滚。在建设工程传统的钢筋验收环节,工人们需要顶着烈日,俯身在一捆捆滚烫的螺纹钢旁,一根根清点、记录,汗水浸透衣衫,效率难以保证,更有中暑风险,如何在酷暑时节,既保进度又护安全,成为摆在建设者面前的难题。
日前,记者走进中建三局承建的四川成都彭州市创新港项目工地,意外发现了钢筋堆场旁,一辆装备着特殊“大眼睛”(高清摄像头)的车辆缓缓驶过,对着成捆钢筋的横截面“扫视”一番。几乎同时,不远处的项目办公室里,电脑屏幕上瞬间跳出了清晰的数据:钢筋数量、规格等信息一目了然,自动完成记录。整个过程,不见烈日下验收员汗流浃背的身影。
“这就是我们的‘高温神器’之一——建筑棒材智能验收系统!”中建三局项目相关技术负责人指着屏幕,语气中带着自豪,“以前验收一车钢筋,两个人在太阳底下至少得忙活20分钟,衣服都能拧出水来。现在,车开过去‘看一眼’,5分钟不到,结果就出来了,又快又准,人还不用挨晒!”
原来,这套由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神器”,核心秘密在于它有一双基于人工智能(AI)的“火眼金睛”。车上的高清摄像头就像人的眼睛,负责快速拍下钢筋捆两头的横截面照片。拍下的照片实时传到后台的“大脑”(服务器)。这个“大脑”里运行着聪明的AI程序,它经过“学习”海量钢筋图片的训练,练就了非凡的本领——能瞬间“数”清照片里密密麻麻的钢筋头,并准确判断出它们的粗细规格。简单来说,就是把过去人眼数、人手记的苦活累活,交给了“会学习、会识别”的电脑和摄像头。
据了解,AI识别的准确率非常高,超过了99%。此外,系统还设计了“双保险”——配备了一个人工校核的环节,工作人员在室内就能轻松复查关键数据,确保最终结果100%准确无误。
项目质检员小李对此感受最深:“以前夏天验收钢筋真是遭罪,汗流浃背不说,眼睛都数花了。现在好了,车里转一圈,数据就上电脑了,我们核对一下就行。衣服干爽了,人舒服了,精神头也足了,干活反而更仔细!”
据了解,这套“钢筋神器”适应性很强,无论是钢筋堆得远、车在移动中拍,还是晚上光线不足,它都能“看”得清、“数”得准。其创新性和实用性已获得国家认可,入选“全国五小创新成果TOP500”,目前已在彭州创新港、成都怡心湖等多个中建三局项目成功应用,成为应对高温挑战、提升工地智能化水平的标杆。
在彭州创新港工地,记者还发现,对抗高温的“神器”远不止钢筋验收系统这一项,工地打出了一套科技感十足的“组合拳”。在基坑周边,几台灵活的喷雾机正“嗡嗡”作响,喷出细密清凉的水雾,成为“移动的空调”。
抬头望向高耸的塔吊,驾驶室里却空无一人?原来,奥秘在工地旁边的控制中心。这里凉风习习,操作员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手握操纵杆。项目上使用了5G远程塔机控制系统,塔吊上装了传感器和摄像头,通过高速的5G网络,把实时画面和数据传回这个空调房。操作员在这里就能像开模拟游戏一样,安全、精准地操控百米高空的塔吊,完全避开了高空上的“大蒸笼”。 系统还能同时管理多台塔吊,瞬间切换操作权限,并带有智能防碰撞预警,即使在极端高温天气下,也能确保高空作业安全无虞。
AI的“火眼金睛”、灵活的“移动空调”、穿越空间的5G操控……近年来,这些扎根于工地的“高温神器”,在钢铁丛林间撑起一片片“清凉绿荫”。它们不仅提升了效率与精度,更传递着对一线建设者最深切的关怀,守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让“智能建造”真正服务于民。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