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本刊讯)2021年7月19日16时许,家住郑州的《中华建设》杂志社北京新闻中心实习生田睿莹因突降的暴雨被困在郑州市龙子湖西南角
危难之处显身手
——本刊记者亲历郑州暴雨的8天8夜
2021年7月19日16时许,家住郑州的《中华建设》杂志社北京新闻中心实习生田睿莹因突降的暴雨被困在郑州市龙子湖西南角。新闻中心同事万分着急,一夜无眠,大家一边在群里鼓励田睿莹坚强,安抚她的情绪,一边想方设法展开救援,新闻中心副主任刘保彬不断联系龙子湖附近的合作单位,请求协助救人。
直到第二天下午三点左右,经多方协调,终于一家距离较近的企业设法进入积水道路接出了田睿莹。
奔赴“战场”
同事获救了,但有关汛情的坏消息接踵而至,郑州等地最大日降雨量达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在郑州这种超大级城市有多少像田睿莹一样的家庭盼着家人平安归来?城市道路积水严重到什么程度,如何救援?人民生活遭受到哪些损失?
作为住建领域的媒体力量,《中华建设》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柯善北第一时间安排部署,要求北京新闻中心派出骨干力量,全力奔赴河南郑州,参与河南省住建系统的新闻宣传工作。
鏖战40小时
郑州等地的暴雨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
汛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住建部王蒙徽部长也做出部署,派出以城建司副司长韩煜为组长的工作组赶赴河南指导抢险救灾。
7月22日,韩煜一行来到河南,靠前指挥,记者吴悠负责全程跟拍记录工作组的行程。作为“90”后小将,记者吴悠第一次参加如此重大的报道活动,他既兴奋又感到责任重大。虽然前一晚他仅仅睡了3个小时,但他仍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哪里有新闻点,他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
韩煜一行先后来到湖北、山东、陕西等处外援抢险点查看救灾情况,慰问一线人员。22日夜晚,当得知郑州东站还有许多滞留人员时,韩煜带队紧急来到此地查看情况。当见到一些拿着黑色塑料袋或硬纸板作为被褥和床铺的滞留人员时,韩煜嘱咐当地领导一定安排好他们的生活,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
在未来路隧道湖北支援队伍的点位上,当看到救援人员在齐腰的水里抗沙包、抬机器的场景时非常感动,记者吴悠不顾脚下湿滑的淤泥,抓拍了大量精彩感人的瞬间。《住建部城建司韩煜副司长赶赴郑州查看抢险救援情况》的新闻和视频被大量媒体先后转载。
一夜无眠。23日上午,河南省防汛应急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如期举行。会上,相关领导通报了近期的雨情、汛情、险情、灾情和防汛救灾现状,并对灾后重建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刘保彬和吴悠两位记者虽然非常疲劳,但他们仍然迅速采编发布了第二场发布会信息。
“终于能睡觉了,合上眼的感觉真好”。经过近40小时鏖战,23日晚,记者吴悠的朋友圈终于显示这样一条信息。
记者的“奥运赛道”
24日上午,郑州市城建局党组紧急召开城建系统抢险突击动员会,要求全市城建系统充分发扬城建铁军精神,全力参与社区救援排水工作,帮助居民群众实现通水通电。刘保彬和吴悠两人一马当先,第一时间推送了《郑州市城建局成立城建系统党员抢险突击队积极开展社区救援排水工作》的报道。
25日,他们又马不停蹄,与河南省住建厅党组成员一行,深入在建工地了解受灾情况,对工地基坑积水处置、工地本体及周边安全等进行指导调研。《关切工地复工复产情况,河南住建部门深入一线落实部署》的报道迅速刊登在各大媒体和新闻头条。
26日,两人参与到项城防水赈灾物资捐赠活动的报道中。当时,项城物资车队并没有按预想的那样停在郑州市公交集团办公楼前,而是直接进入公交停车场地。为了抓住第一手视频资料,记者吴悠就像踏上奥运赛道的苏炳添,200米的距离全力冲了过去……
最“落魄”的记者
上一篇:奋战8天 陇海铁路正线顺利抢通
下一篇:中建八局领导一行到章堰村考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