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政研观察|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夯实高质量发展绿色基底

发布时间:2025-10-11 12:35 来源:中国建设报

核心摘要:近期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其中,《意见》提出了系统性实施路径,为新时期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指明了方向。

 

近期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其中,《意见》提出了系统性实施路径,为新时期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指明了方向。

 

以生态空间管控为先导,将绿色约束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意见》提出“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等“硬约束”落实到三类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即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并制定差异化准入清单,明确各单元内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确保发展不超载、底线不突破。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作为这项制度的重要执行部门,在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积极落实相关要求。例如,在选择城市更新项目以及审批施工许可时,严格对照准入清单,确保项目符合相关要求。同时,将“绿色标尺”延伸至施工监管、绿色建筑推广、资源循环利用等环节,切实推动城市向绿色、集约、可持续转型。

 

以生态修复工程为抓手,促进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协同提升。《意见》强调“深入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城市生态修复并非简单“复绿”,而是从传统点状治理转向网络化、多业态融合的可持续模式。例如,北京市亮马河文化经济带项目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践行“还河于城、还河于民”理念,通过实施岸线整治、桥梁改造、慢行连通、景观亮化、河湖贯通、旅游通航六大工程,为市民、游客提供滨河公园休闲空间和沉浸式水岸体验空间,成为国际旅游消费及商旅文体健产业融合发展的“金名片”。又如,济南市“一城山色”生态修复项目采取“废弃矿山治理+山体绿化提升”一体化修复模式,在修复山体生态功能的同时,增设步行道、健身区等公共服务设施,依托山体公园、山林绿道等资源开展文创、体育等活动,满足市民休闲娱乐需求,彰显生态修复的复合价值。

 

以人居体验优化为核心,推动生态功能与生活品质深度融合。以人民为中心是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要义,要从建设与治理两个层面协同推进,让生态成果直接惠及市民生活。在建设层面,以人为本推进绿色空间打造,建设城市绿道、口袋公园等便民设施,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将绿色服务延伸至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实现“推窗见绿、漫步进园”。在治理层面,注重扩围与提质并举。一方面,扩大治理范围和对象。从常规的大气和水污染,扩展至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噪声污染、餐饮油烟,乃至具有长期隐蔽危害的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另一方面,推动治理与利用协同。以建筑垃圾治理为例,通过完善建筑垃圾管理法规政策与标准体系、规范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建设、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链条治理机制等举措,系统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通过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认证、健全应用标准规范、培育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完善市场化付费机制等举措,全面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以环境基础设施为基石,保障水环境长治久清。《意见》提出“推动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设幸福河湖、美丽河湖。”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黑臭水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直接影响水体质量,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将黑臭水体治理与污水管网建设统筹推进,从根源上巩固治理成果。此外,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断强化规划统筹,每五年编制城镇污水处理相关规划,加快补齐污水收集处理、资源化利用和污泥处置设施短板,推进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推广厂网一体、泥水并重、建管并举,提升运行管理水平,实现设施稳定可靠运行;助力转型“幸福河湖”“美丽河湖”,实现水体从“治污”向“宜居”转变,达成水清岸绿、宜居宜游的持久目标。

 

现代城市生态治理已从过去单向、被动的末端管控,转向多维度、全链条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管控生态空间、抓好生态修复工程、健全城市公园和绿道网络体系,建设口袋公园,推进绿地开放共享,才能谱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乐章,才能让生态之美浸润城市肌理,生活之趣洋溢街头巷尾,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与活力。(钟洁颖)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并标明“新闻投稿/论文投稿”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