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城市

《国家记忆》第二集播出中冶人建设武钢、包钢恢弘史诗!

发布时间:2022-08-24 16:28 来源:美好中冶

核心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中国钢铁工业“北重南轻”的现状,党和国家从战略、经济、地理位置考虑,决意:“钢铁要过关(山海关),钢铁要过江(长江)!”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中国钢铁工业“北重南轻”的现状,党和国家从战略、经济、地理位置考虑,决意:“钢铁要过关(山海关),钢铁要过江(长江)!”

1956年初春,武钢工程建设拉开了序幕,中冶人充分发扬“争气、争光、争一流”的“三争”精神,在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迅速建成了从矿山、炼焦到冶炼、轧钢全流程的武钢一期工程。1958年9月13日,武钢1号高炉顺利炼出第一炉铁水。这一天,毛主席健步登上了高炉炉台,炙热的铁水宣告了新中国第一座大型钢铁工业基地横空出世。

在武钢建设如火如荼之时,正在草原包头的中冶建设者,也满怀对祖国钢铁事业的执着,提前一年实现包钢建成投产,一举结束了内蒙古寸铁不产的历史。鞍山、武汉、包头三大钢铁基地也以鼎足之势,支撑起了新中国钢铁工业乃至整个现代化工业体系的钢筋铁骨。

微信图片_20220824160351

第二集《风云中成长》

武钢厂区选址及勘察故事

微信截图_20220824160446
姚项臣 原中冶武汉勘察研究总院工程师

为什么选在现在的武钢厂址?第一点,水陆交通方便,第二个武钢厂区地广人稀,所以选择这边,确实是污染最少的。

微信图片_20220824160555

奚恩庸 中冶武汉勘察研究总院技术员

武钢厂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开始以后呢,这都要苏联的专家,由他来出报告,我们勘察负责挖井、钻孔、取样。

1951年,国家同意了重工业部呈送的关于在华中地区兴建一座大型钢铁厂的建议。1952年5月,地处黄石市的华中钢铁公司成立了“三一五厂筹备处”,并相继开展了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及选择厂址、收集资料、工业试验、设计、施工准备等一系列工作。经中苏专家先后5次大型野外踏勘,前后选点23处,最终于1954年5月确定以武汉青山作为厂址。在此期间,新中国冶金勘察队伍得到了快速成长,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测量技术规范。

微信图片_20220824160732

位于武汉市青山区东部的蒋家墩,又名荒五里,以蒋家墩为中心,方圆五公里内,丘陵起伏,灌木丛生,阡陌纵横,冲沟与河流湖泊夹卧其间,在这片荒僻之地,即将崛起中国第一座钢铁基地。 

武钢1号高炉设备供货故事

微信图片_20220824160815

雷峥嵘 原一冶武钢设备供货组技术专家

那后来就没有办法,就批了两架飞机。从哈尔滨运皮带运输机的设备。全国人民当时来讲,支持武钢高炉的建设,那都是很积极的,很重视的。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工业基地的第一座高炉,武钢1号高炉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为了及时把建设所需的设备、物资、材料运送到工地,一冶调动水、陆、空各类运输资源,全力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微信图片_20220824161022

在运输沈阳重型机器厂为武钢制造的高炉炉顶布料大钟时,建设者提前沿着铁路线踏勘,确保这个超重、超大的异形设备能顺利通过沿途隧道、涵洞,使这个笨重庞大的设备顺利从沈阳运抵武汉。对于一些赶制出来的高炉急需设备,陆运来不及,就会动用专机直接空运相关设备和器材。武钢1号高炉不仅凝聚了冶金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也得到了全国人民和工业战线的全力支援,最终成就了这座当时容积大、技术先进的巍巍高炉。

武钢1号高炉焊接及施工故事

微信图片_20220824161107
吴润梅 原一冶武钢一号高炉项目焊接工

每天那个衣服啊,一天都是湿的,都没有干的,上去就不休息,焊点焊完了不能等着的。“有条件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干。”这是我们的电焊连的口号。那真是工作不讲条件,劳动不计报酬,那拼命地干,焊。

微信图片_20220824161302
胡远胤 原一冶武钢一号高炉钢结构项目负责人

高炉要求很严,它的炉身的钢板是将近40个毫米,有四公分厚,相当厚,所以在焊接上要求很高。怎么样来调整焊件接的缝隙,保证焊接的条件,这就相当难的。弄得不好它歪了,它错开了。

高炉炉壳厚度超40毫米,对于彼时工业化建设刚刚起步的中国来说,如何保证焊接质量是一大挑战。为此,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高炉电焊工,年仅21岁的一冶电焊工吴润梅巾帼不让须眉,从来自全国各地的焊工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号高炉建设中唯一的一位女焊工。

微信图片_20220824161342

武汉盛夏,吴润梅每天爬上70多米高的高炉,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不透光的面罩进行作业。广大一冶建设者以“有条件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豪情壮志,顺利完成高炉建设任务。吴润梅也在1号高炉出铁当天,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毛主席亲临“9·13”高炉投产现场,他们见证毛主席亲临“9·13”高炉投产现场。

吴润梅原一冶武钢一号高炉项目焊接工

胡远胤原一冶武钢一号高炉钢结构项目负责人

袁时璜原一冶武汉、马鞍山施工处技术员

翁慧娟潘政德之妻、原一冶教育处处长

袁登育原一冶武钢施工处技术员

1958年9月13日,经过一冶建设者14个月零13天的连续奋战,武钢1号高炉流出了第一炉铁水。就在这一天,毛主席亲临武钢视察,在高炉出铁平台上与武钢建设的有功之臣亲切握手,这也是一冶青年工程师潘政德、电焊工吴润梅等人永生难忘的幸福时刻。毛主席向在场的建设者递烟,仔细观看了高炉出铁,并关切询问钢铁生产情况。

“9·13”,是新中国钢铁史上第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巍巍丰碑,标志武钢从此开始建设、生产并进的阶段,也成为武钢建设者们引以为荣的重大纪念日。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艰难岁月中的一冶建设者,用无私奉献的一腔热血,浇铸出共和国钢铁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包钢黄河水源地工程施工故事

吴学恒原冶金工业部第二冶副经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那个时候人们说苦不苦,那比上长征时候,那不要好得多了,就是精神食粮啊。好家伙,就灯火辉煌,昼夜,轰轰烈烈的场面就开始了。

尤鑫如原冶金工业部第二冶党委书记。稀土国家的使用量是很大的,所有的国家的工业制造、工业智能化,各种发展都离不开稀土。现在全世界,包括美国各个方面,都觉得中国这个稀土,特别是包钢这个稀土是非常的宝贵。

黄河水源工程于1958年3月开工,这是供高炉生产用水的水陆兼施特种工程,施工难度非常大,特请有经验的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上海基础工程公司和解放军东海舰队等特种专业队伍参战。从各方面调集船舰一百艘,运输汽车百余辆及大量施工机具和物资。

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开展多工种、大协作的三千多人参加的攻艰战。在一号进水口施工中,领导、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三结合,三次修订施工技术方案,优选利用洪水前的枯水期,在构筑物带形成浅滩,改钢板围图为既省钢板又加快进度的土围堰方案,解决了在水中作业的难题,1958年8月20日建成1号取水口工程,提前半年完成施工任务。

从黄河水源地至包钢厂区全长20公里输水管线,其中7.4公里大口径水管,采用了我国新研制成功敷设的第一条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高压水管,节省大量紧缺的钢板材,使黄河水源一期供水工程按期完成,确保一号高炉提前建成投产用水,实现朱德副主席视察黄河水源工程时亲笔题词“鼓足干劲,加强协作,提前完成水源地建设”的要求。

包钢1号高炉风口建设故事

刘志祥原冶金工业部第二冶包钢项目技术员。包钢那个高炉闸口(风口)老爆炸,风口老坏,就老修,一修就不出铁了,你不出铁哪有钢啊?这么大个闸口(风口)咣一炸,那个高炉都乱晃,都到那个程度了,声音比炸弹还厉害。

包钢1号高炉投产后,遭遇风口大量破损的巨大难题。刘志祥和参加工程建设的职工们在高炉上一待就是一个多月,先后用169种具有各种不同性质的新材料,用这些新材料制作了169个不同规格质量的风口、渣口,通过多次试验,终于配置成功三种具有耐酸、抗氧化、导热等性能的新材料,用这些新材料制成的风口、渣口,损坏率显著降低,使用寿命平均比以前提高了11倍。其中,两个风口,安装后使用了612个小时。

由于这一系列优异成绩,包头市委、包钢党委授予刘志祥为“包钢一号高炉荣誉炉长”。刘志祥还多次代表包钢和二冶进京参加全国性的大型会议,先后4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6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播出频道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
播出栏目
《国家记忆》之大国钢铁
播出时间
8月23日20:00首播:
第二集《风云中成长》

2022年·第200期·263篇

内容来源/中冶全媒体中央厨房

供稿单位/中国一冶 中冶武勘 中国二冶
在这里
“美好中冶” 第1674期·4278篇与您相遇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