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城市

贝聿铭回顾展闭幕,16万人共赴“人生如建筑”之旅,感受建筑的生命力

发布时间:2025-08-12 17:37 来源:上观新闻

核心摘要:8月10日,为期三个多月的“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回顾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落下帷幕。这场由PSA与香港M+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建筑大展,自4月26日开幕以来,累计吸引观众逾16万人次,日均参观量超1700人。

8月10日,为期三个多月的“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回顾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落下帷幕。这场由PSA与香港M+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建筑大展,自4月26日开幕以来,累计吸引观众逾16万人次,日均参观量超1700人。

 

作为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在中国内地的首个全面回顾展,此次展览不仅是PSA与M+签署合作后的首个项目,也是“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的焦点活动。展览通过逾400件手稿、模型、影像及文献,完整呈现了贝聿铭跨越七十载的建筑生涯。

 

走进展览,就像走进“苏州园林”

 

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形容此次贝聿铭回顾展是“必看的建筑盛宴”。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展览接待观众7126人次,当周周末双日观展人数更突破1.2万大关。刚刚过去的闭展周,即便烈日炎炎,仍有大批市民前来,展厅内人头攒动。8月初的收官讲座“世界的贝聿铭”现场座无虚席,线上直播观看人数突破1.2万,创下展期新高。8月9日,单日参观观众7265人次,创开馆以来单日参观人数新纪录。

 

展览分为六大主题,从成长背景、都市设计理念、跨领域对话、业主协作、材料与结构探索及重释历史的策略等多个维度重新解读贝聿铭的生平及重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陈空间设计参照苏州园林的布局方式,观众可以在高低曲折间发掘贝聿铭不同阶段建筑设计中的“伏笔”。展览还特别设置一条“时间走廊”,串联贝聿铭跨越40年两大代表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和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建筑师柳亦春表示,“这个展览是迄今为止,能够看到的最完整、最丰富的关于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和文献的展览,他的作品和文献与整个展览的设计融为一体。”

 

看见“不一样”的贝聿铭

 

上海,是贝聿铭建筑梦想的萌芽地,10岁起,贝聿铭先后就读于上海青年会中学和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正是在上海,这位日后的建筑大师第一次接触现代主义建筑。1934年上海国际饭店落成,让贝聿铭萌生出成为一名建筑师的梦想。

 

展厅内特别呈现了1930年代的上海市貌以及与贝聿铭在上海成长经历相关的历史文献。通过这些展品与文献,观众可以一览传奇建筑师的七十年从业生涯,更能够与贝聿铭作品中体现的民族意识产生共鸣,理解他在跨文化和现代环境中不断探索演绎地方性和历史原型的动力。

 

在建筑手稿与模型之外,展览还通过影像及文献资料,使观众近距离探索贝聿铭的生活与工作。标志性的圆框眼镜,极具感染力的笑容,勾勒出谦逊、务实的贝聿铭。一位观众表示,“看过这个展,才发现原来我对贝聿铭一无所知。”

 

“展览+City Walk”

 

展览期间,面向不同年龄段的观众,PSA推出一系列富有启发的讲座、城市行走与夏令营活动。开幕圆桌“反思、偏见、实践:贝聿铭与中国”邀请包括丁沃沃、黄文菁、刘克成、柳亦春、林兵、柯卫六位嘉宾结合自身经验,探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与方法论。

 

6月19日M+和PSA共同主办公共讲座“不止于形式的对话——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深入探讨贝聿铭对当代艺术的兴趣,及其在建筑设计中与艺术家展开的合作。

 

“文化遗产日”当天特别开展的城市行走直播活动则聚焦“贝聿铭的上海足迹”,直播当天,近63万名观众在线跟随建筑历史学者乔争月的讲述踏访了贝聿铭建筑生涯的起点。夏令营“贝聿铭的几何变奏”通过讲座、研学、模型制作、空间搭建、烘焙体验等课程设置,引导青少年对贝聿铭建筑的形式语言进行再现与再创造。

 

8月9日,展览闭幕前的最后一场讲座“贝聿铭的中国”举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驻场建筑师林兵,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馆长、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克伦,和亲历苏博新馆建造过程的苏州博物馆原副馆长钱公麟,共同解读了贝聿铭的苏博设计以及这一作品对中国博物馆建筑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随着8月10日展期结束,这批展品将启程前往卡塔尔多哈继续全球巡展。

 

“看过展览,我希望能去更多的地方,身临其境地感受建筑带来的生命力。”一位观众感慨道。(作者 阮佳雯)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