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10月30日,湖北省枝江市园林绿化中心组织人员在五柳湖进行清漂洁湖作业。通过清漂船等机械设备,清除湖泊水面生活垃圾、水生植物等各类漂浮物,维护湖泊生态平衡,提升水体自净能力,为居民营造优美、洁净的水生态环境。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刘孜孜 刘语桐 柳月)10月30日,湖北省枝江市园林绿化中心组织人员在五柳湖进行清漂洁湖作业。通过清漂船等机械设备,清除湖泊水面生活垃圾、水生植物等各类漂浮物,维护湖泊生态平衡,提升水体自净能力,为居民营造优美、洁净的水生态环境。

五柳湖坐落于枝江市五柳公园内,作为枝江市八大湖泊之一,面积约 108 亩,是典型的城中湖,也是纳入全省重点保护的湖泊。
以前受周边居民密集、农业面源污染及水产养殖等多重因素影响,湖泊生态问题突出,不仅水质长期处于劣 Ⅴ 类,水面还存在大量漂浮物堆积现象。为改善这一状况,自 2018 年起,枝江市将五柳湖纳入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启动系统性治理,清漂洁湖成为其中的关键环节。

枝江市结合五柳湖实际特点,采用 “生态修复 + 常态化清理” 的组合模式,推进清漂洁湖工作。
生态修复是五柳湖治理的核心,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搭建 “水下森林”,借助生物链实现水体自净。
根据湖泊生态需求分阶段实施。首先种植苦草、轮叶黑藻、菹草等先锋物种,快速改善水质;随后引入穗花狐尾藻、金鱼藻等四季生长的水草,实现持续净化;最后种植对水质要求较高的黄丝草、矮苦草,兼顾净化功能与景观效果。目前,五柳湖已形成 “四季有草、分层覆盖”的水下森林,覆盖率达 100%。

在 “水下森林” 基础上,投放螺、蚌、鳜鱼等肉食性鱼类,构建 “水草——螺蚌——鱼类”的完整食物链,促进物质循环。其中,螺蚌可滤食水中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鱼类能控制小型杂食性鱼类数量,减少其对水草的破坏。
尽管 “水下森林” 具备一定自净能力,但针对暴雨冲刷的岸上垃圾、游客丢弃杂物等意外漂浮物,仍需通过常态化清漂处理。他们结合季节变化和水草生长情况,定期开展集中清理工作。每年对五柳湖及杨家垱水域的水草和杂物进行集中清理。
该市通过实施“生态修复 + 常态化清理”的治理模式,五柳湖的水质与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湖泊水质从治理前的劣 Ⅴ 类逐步提升至 Ⅲ 类,部分区域甚至达到 Ⅱ 类标准;水体透明度也从原来的不足 30 厘米,提升至 90 厘米以上。

如今的五柳湖水面清澈,沿岸植被茂密,已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重要场所,日常吸引大量市民前来散步跑步、养生跳舞、观光摄影。
枝江市五柳湖 “清漂洁湖” 工作并非简单的漂浮物清理,而是以生态修复为核心,通过构建 “水下森林” 实现水体自净,同时结合常态化清漂保障水面清洁的系统性工程。该模式既有效解决了湖泊污染问题,又显著提升了生态价值,为国内城中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宝贵经验。目前,五柳湖已成为枝江市的 “生态名片”,生动展现了 “人、水、湖、草” 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态图景。
上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