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宁晚报
省会强,全省强。西宁市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主动对接、深度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与时俱进打造充满生机与活力、厚植文明与绿色、丰满文化与创意、保障健康与安全、提供精神与财富的公园城市,让各族群众在这里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幸福西宁的最大支撑。去年8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在西宁调研时要求。
青海省委领导的期望和要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西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就“主动对接、深度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进行研究部署。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晓指出,要牢牢把握“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一目标任务,建设公园城市。
2020年新春伊始,我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建设,积极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在全省各州市中率先研究制定《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西宁市工作方案》,目前按照方案,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我市把积极融入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作为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的实践载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幸福西宁成长坐标,紧紧围绕“高原绿”建设行动,为基本建成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加快建设新时代幸福西宁厚植生态底色、筑牢生态本底。
深入研究 在全省“一盘棋”格局中找准位置
作为青海省会城市,西宁要深度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应该在全省发挥哪些作用?结合自身优势,可以在哪些领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围绕深度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西宁应该怎么样做的问题,我们展开深入调查研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西宁市工作方案》制定及各项工作的推进提出工作要求,全市各单位建言献策,方案几易其稿,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报市委常委会议通过后,正式印发实施,为西宁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中找准位置,引领示范。” 市林草局负责人说。
打造高原特色公园城市典范
“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公园城市,我们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要把城市变成大公园。”
努力让市民一年四季都有休闲的好去处,为来西宁的游客留下流连忘返的美好记忆!
方案明确,西宁要以建立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国家(省)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为总目标,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推进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全市范围内自然保护地合理设置、有效整合。强化省会担当,把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及公园城市建设融入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中,不断筑牢宜居宜业大西宁生态本底。
采访中,林草部门负责人介绍,我市要进一步把生态理念引入城市中,推进“公园城市+自然保护地”建设新模式,推动城市建设与实施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紧密结合,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为生态基底,以大尺度生态廊道分割城市组群,以高标准绿道串联城市社区,优化城市公园绿地布局,持续加强生态修复,不断供应优良生态产品,推动公共空间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形成生态空间布局合理、保护发展协调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原特色公园城市典范。
创建两个示范窗口 打造四个基地
根据方案,我市要充分发挥在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势,建立国内外“友好保护地”关系服务站点,在基础服务保障、学术交流合作、环境宣传教育、野生动植物救护、生态监测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生态建设成就展示区、环境教育示范区、三江源特色文化传承区、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科普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保护地典范。
【两个示范窗口】创建自然保护地学术交流、环境教育两个示范窗口,将依托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南山城市生态展览馆等科普教育场馆,开展自然保护地政策制度、成果展示、资源保护、综合执法等方面的宣传,推动环境科普教育和学术交流合作,为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提供对外交流展示平台。
【四个基地】打造国家公园论坛服务、自然保护地科研、野生动物救护及生态环境监测四个基地。积极配合筹办国家公园论坛,发挥好服务保障作用。建立完善与各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依托青藏高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为全省自然保护地重大课题、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及青藏高原科考活动、野生动物救护、生态环境监测提供科技支撑。
方案明确,到2020年底,我市将完成现有自然保护地现状边界优化整合工作,基本建立全市统一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和机制,形成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基本框架。到2025年,让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加健全,管理体制更加完善,保护管理效能明显提高,形成适应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管护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