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原来停放很多电动车,现在不仅能打乒乓球、下棋,还能遛娃看书,架空层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活动基地了。”7月3日上午,武昌区徐家棚街武车社区居民陈女士对西斯莱小区架空层的改造赞不绝口。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费帆 肖敏 罗乐)“原来停放很多电动车,现在不仅能打乒乓球、下棋,还能遛娃看书,架空层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活动基地了。”7月3日上午,武昌区徐家棚街武车社区居民陈女士对西斯莱小区架空层的改造赞不绝口。
今年以来,武昌区深入解读政策规范,全面摸排“边角地”“闲置地”底数,建立动态台账,“一地一策”量身定制整治方案,把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改造后的武车社区西斯莱小区2栋架空层,变得空间更整洁、活动更丰富、文化氛围更浓厚、小区邻里更和谐。这正是武昌区深挖城市“边角地”“闲置地”潜力,持续推进小微空间蝶变新生,增强民众幸福感的真实写照。
从“一张乒乓球桌”到“多维活动空间”,架空层蝶变为“幸福层”
“从小区交付起,我就住在西斯莱,差不多10年了。”老党员马玉春住西斯莱小区2栋,可以说是小区架空层“蝶变”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马爹爹介绍,小区架空层的改造源于一张乒乓球桌,当时自己和小区一帮乒乓球友为了丰富业余生活自筹资金买了一张乒乓球桌放置在架空层。“架空层属于公共空间,想要改造肯定需要社区组织并经全体业主同意。”马玉春等乒乓球爱好者的想法和街道、社区改造“小微空间”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坚持“党建为根本、群众为主体、创新为动力”的基本原则下,徐家棚街道积极协调多方资源,走访居民,驱动社区、物业、业主同频共振,武车社区邀请小区党员、居民代表共同商议,大家都各抒己见,在交流中汇集居民智慧,最终在多方思维碰撞和共同推进之下,形成架空层“半径空间”共享空间改造方案。
“我们的方案不只是放置一张台球桌,更想把楼下闲置空间改造成满足居民多项需求的多维公共活动空间,让老人有活动室、孩子们有阅读角,覆盖全年龄段居民需求。”武车社区副书记杨晶介绍,改造过程时间比较长,遇到需要协调的问题比较多,但是从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群众是非常满意的。
从“犄角旮旯”到“共享读书角”,搭起邻里间的“友谊桥”
“以居民需求为核心,通过凝聚群众智慧、整合政企资源,构建起覆盖文体活动、协商议事、矛盾化解等多维度功能的共享空间。”说起改造后的架空层“半径空间”名称的由来,武车社区副书记杨晶表示,也是群众智慧的结果。一处小微空间的改造,就如同“半径”从圆心(居民需求)向四周延伸,连接起邻里互动、情感交融的社区生活圈。
为有效迅速地将“半径空间”项目落地,社区一方面发挥小区党员骨干力量,组织居民力量参与项目建设,另一方面社区党委积极争取上级部门专项资金支持和主动链接下沉单位、辖区企业、爱心人士力量对架空层路面进行修整,安装照明设备,增添桌椅、象棋桌、户外儿童设施,安装围栏等设施。
在整体面积约600平方米的架空层改造过程中,居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乒乓球室的一些休息椅、架空层地面瓷砖、图书角图书,包括部分桌椅、柜子,还有一些非常漂亮的摆件,都是居民从自己“小家”拿来装饰居民共同的“大家”。
“这本书陪伴了我很多年,在我年轻时帮助我很多,我把书分享出来,大家一起进步。”在“半径空间”图书角,老党员马玉春指着书架上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介绍,图书角建成后,很多居民都自发过来捐书,预计已有2000余册,陆陆续续还有居民过来捐赠。马玉春作为退休党员,带头成立志愿队伍,担负起空间环境设施维护及活动组织工作。
从“闲置空间”到“邻里议事厅”,架起居民议事的“连心桥”
“半径空间”建设完成后,蓝色的乒乓球台展现了居民的活力;书柜上摆放着居民捐赠的两千余册图书;热爱象棋的居民在这里切磋棋艺;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阅读、游乐,居民的“朋友圈”在这里拓宽、“邻里情”在这里深植。从被居民“忽视”的角落变身为“邻里议事厅”,半径空间”不仅提升了社区生活品质,更促进了居民间的互动与交流。
“我们‘半径空间’有一面照片墙,记录着架空层改造后,开展各类活动以及召开居民议事会等活动的照片。”社区副书记杨晶说道,蝶变而生的“半径空间”已经超越了“多维活动空间”的定义,它更像是在社区与居民之间搭建了一座“连心桥”。通过打造的诸如“走近一步”居民议事会等创新形式,无论是处理日常事务商议还是调解邻里间的微小摩擦,居民们都能在“半径空间”坐下来“慢慢聊”,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社区的和谐。
“大家齐聚一堂,不仅切磋了球技、加深了感情,还收获了快乐与友谊!”曾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和美武车 球逢其会争霸赛”乒乓球比赛的居民表示,下楼就能打球,还能通过比赛结交朋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西斯莱小区“半径空间”的乒乓球室、图书角、象棋角等空间改造完成后,武车社区充分利用场地,积极组织乒乓球比赛、邻里手工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居民在参与中感受到社区的温暖与活力,邻里关系愈发融洽。
从“遗忘的角落”到“网红打卡地”,架空层变身“社区新名片”
“我把小区的美景照片发给朋友,他们都夸赞我们小区的樱花和紫薇树美极了,甚至把这里当成了网红打卡地。”热衷摄影的居民陈阿姨一边翻阅着手机相册,一边兴奋地分享着她拍摄的小区景色。
陈阿姨所提及的“打卡地”位于西斯莱小区的2号楼下。这里原本是小区的绿化带,但因为过去管理不善,草坪逐渐荒废。部分居民为了图方便,常常从2号楼后面的草坪穿行,导致草坪逐渐变得光秃。每逢雨天,泥泞的地面让整个架空层都沾满了泥土。
收集到这一问题后,武车社区一边链接资金渠道,一边召开居民议事会征集居民意见,从道路起始点位,到花草树木种类补种,再到道路石板宽度和鹅卵石的镶嵌,都进行了细致讨论,很快下沉单位武汉兴昌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修建了道路,物业公司补种了花草树木,一个全新的环境出现在小区内,更方便了居民的日常出行。
2栋楼下小区的围墙内侧,种植着一排整齐的竹篱,而围墙的外围则被紫薇花所覆盖,营造出一个四季常绿、芬芳四溢的美丽景象。居民们在闲暇时刻漫步于这片绿意盎然之地,感受自然的宁静。这片“小绿地”的翻新,不仅改善了小区的整体环境,更成为居民们心中的“幸福小花园”。
武车社区书记徐晓燕介绍,从电动车停放的“边角地”到居民共享的“幸福圈”,西斯莱小区架空层的“变形记”不仅代表了一方空间的更新,更是一场以民意为核心、以共商共建为半径的城市“小微空间”治理实践。曾经被闲置的架空层,如今已转变为连接情感的纽带、凝聚共识的平台、传递温暖的港湾。
徐家棚街武车社区西斯莱小区的架空层改造,仅是武昌区“小微空间”改造提升的一个缩影。武昌区将始终以居民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共建共享、和谐共融为价值目标,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切实触摸到幸福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