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房地产业

多地住房公积金支持支付首付款

发布时间:2025-08-14 17:3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摘要:8月13日,天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消息称,天津市推出购存量房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首付款新举措。

8月13日,天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消息称,天津市推出购存量房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首付款新举措。

 

当前,住房公积金政策已成为各地支持住房消费的重要抓手,除支持支付首付款外,各地也纷纷优化住房公积金贷款使用次数认定标准,拓宽公积金提取范围。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差异化、精细化的住房公积金政策或将成为楼市调控的常态化工具。

 

降低购房门槛

 

天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本次发布的新政策明确,符合条件的缴存人及配偶可一次性申请提取购房合同签订当月之前的住房公积金金额支付首付款。同时,办理该业务后因购买同一套住房申请公积金(组合)贷款的,已提取金额纳入贷款额度计算范围。

 

目前,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首付款相关政策已成为各地优化住房公积金政策的重点方向。据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今年以来,已有北京、深圳、杭州、西安等超30个地区出台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首付款政策,支持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首付款的城市能级也逐步延伸至一线、二线核心城市。

 

例如,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8月8日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调整本市房地产相关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支持缴存人在提取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的同时申请公积金贷款。

 

“此前住房公积金最为直接的作用还是体现在降低月供利率层面,但购房者需先自筹首付款再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资金周转压力较大。”张波表示,目前支持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支付首付的地区不断增多,显著降低了购房门槛,对首付能力不足的年轻群体和新市民尤为有利。

 

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认为,住房公积金在提高居民购房和租房支付能力、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持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支付首付款,进一步发挥了住房公积金的住房保障功能,更好支持缴存人住房消费需求。

 

加大住房公积金政策优化力度

 

今年以来,住房公积金政策优化是各地房地产政策优化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支持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支付首付的同时,多地还从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延长还款期限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苏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8月12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使用范围的通知》,提出优化住房公积金贷款使用次数认定标准、下调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款比例、支持物业费提取住房公积金等多条举措,支持刚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进一步发挥住房公积金在降成本、促消费、惠民生等方面作用。

 

北京发布的《通知》也对住房公积金政策进行了优化,包括调整住房套数认定标准、提高二套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等。

 

“目前住房公积金政策在降低居民购房成本方面起到作用比较明显,结合其他房地产政策,共同带动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收窄,核心区库存去化周期缩短。”张波表示,未来,住房公积金有望从住房金融工具升级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居住服务工具,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安居”的跨越。

 

谈及下一步住房公积金政策的优化方向,张波认为,各地可以结合“租购并举”政策,加大住房公积金在租赁场景下的支持力度,助力形成“租购衔接”长效机制。此外,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的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模式可在全国更大范围推广,完善全国统一的公积金平台,提升跨区域服务效率。

 

陈文静也认为,深圳、西安等多地已推进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互认互贷,给其他城市提供了参考。未来有关政策的推广能让住房公积金更好地保障更多居民的住房需求。(记者 张芗逸)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