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在章华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23-10-18 16:50
张  俊
 
自汉代佛教从天竺国传入中土之后,出家人就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宋人陈舜俞的《庐山志》,是一本记录古代中国的宗教人文地理志,书中说“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饮茶是佛教的千年家风,僧人与茶有天然的良缘,因为净土讲究的是清心寡欲,而饮茶予人的是心安自在,内外融和,相辅相成,妙境无穷。
 
1章华寺山门左侧的莲心禅茶馆
章华寺山门左侧的莲心禅茶馆
 
在一些寺庙内设有茶堂,茶堂西北角有“茶鼓”,东北角有“法鼓”,寺内有烧水煮茶的“茶头僧”,寺庙门口则设有“施茶僧”。寺庙如此看重茶,是因为茶的作用实在是太大:对内来说,僧人打坐修行,饮一盏清茶,可防“昏沉”;对外而言,香客来礼佛,一杯清茶相待,以尽礼仪。从现存文献看,尚未发现章华寺有过类似的设置,但寺中僧人饮茶的习惯,则是古已有之,一脉相传的。因为在寺僧看来,饮茶,洗去的是心中杂念,品味的是佛法奥妙,所以是一件不可缺少的事。
 
荆沙属平原之地,除了八岭山短暂地种过茶外,其它地方都不种茶,但章华寺所在地的沙市,却是饮茶之风盛行久远。民国时的沙市,有二十九条街七十二条巷,大小茶馆遍布其中。1935年建成沙市中山公园,其中的浮碧仙馆、餐英精舍、天乐居、含荫草庐都是知名茶馆。那时的沙市,是水运码头、开埠商城、纺织重镇,“十三帮”商人在这里经商,带来的是天南地北的好茶。人们在饮茶时谈生意、作打算、度岁月,平常日子才过得轻松惬意。
 
2王治成居士
王治成居士
 
在寺庙中,饮茶是有讲究的。所谓奠茶,用来供佛、菩萨、祖师;戒纳茶,为僧人受戒时先后排序喝的茶;普茶,则是寺中共同煮饮的茶。名目不同,茶质各异,但“上敬佛、中待客、下自饮”的规矩则是一贯的,章华寺自然也不会例外。
 
古老的茶文化讲究茶艺。古代时的章华寺茶艺如何,今已无从稽考。如今,在章华寺山门左侧的“莲心禅茶素菜馆”里,开办人王治成居士,正在将茶艺古法发扬光大。王居士曾经在沙市港务局工作,年轻时在码头上看惯了船来车往的热闹,中年后欲求心灵的安静,便潜心研习佛法,成为余杭径山寺的俗家弟子。与此同时,他又拜杭州宋代点茶非遗传承人彭克荣为师,与茶结缘,藏茶、制茶、鉴茶,与同道人品茶,遂成为国家一级茶艺技师、国家一级评茶技师、长江大学茶学系客座教授,点茶非遗传承人。一些香客到章华寺礼佛后,都喜欢去他那里品香茗,看他如何制作点茶。
 
3王居士在做点茶
王居士在做点茶
 
北宋苏轼写《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首词中“雪沫乳花浮午盏”句,说的就是点茶。王居士掌握的这门茶艺,早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他做的点茶,雪沫轻浮,入口即融,回甘无穷,真的是称得上茶中上品。
 
在王居士看来:“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点茶功夫虽在手头,实则在心,艺无止境,修心为上,如此才不负茶道,做得出好茶。
 
4雪沫轻浮的点茶
雪沫轻浮的点茶
 
佛经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生死疲劳”即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断轮回。疲劳的根本原因来自“欲、取、有”三个环节,学佛才是摆脱“生死疲劳”的根本之道。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数求真快乐者,需用佛法智慧之剑斩除心魔,方能得身心自在。因此,在晨昏修为之中,与茶相伴,静坐静虑,应该是参悟佛法的无上妙境吧。说道千言万语,或许不如轻言一声:“吃茶去!”
 
(选自《章华寺的钟声》 江永武摄影/张俊著)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