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阁的故事(外一篇)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24-01-12 14:15
张 俊
 
1933年11月29日上午,沙市市政整理委员会(“市整会”)举行了第二十三次执监会议。会议由代主席马登瀛主持,童月江等二十一位执行与监察委员到会,秘书曾勉植、工程师王信伯列席会议。这次会议来的委员很齐,因为会上要讨论了一个重要议题:“主席(徐源泉)交议,查金龙寺早被焚毁,唯附近戏台一座等于废物,拟将该台拆卸移建中山公园,以资点缀。”
 
民国时刚建成的春秋阁
民国时刚建成的春秋阁
 
金龙寺在荆沙河的南岸,原是山西和陕西旅沙商帮联合建的一所会馆(山陕会馆)。之所以又称金龙寺,是因为这里边供着三国蜀将关羽的神像,相传他是金龙的化身。
 
金龙寺建于清嘉庆年间,在当时是一座大会馆,内有正殿、钟鼓楼、戏台,大门口还立着两根高四丈的挂斗蟠龙铁桅杆。在20世纪20年代初,有驻防军占踞了金龙寺,一次不慎失火,将正殿和钟鼓楼烧毁,仅余一座戏台孤零零地立在河边。“寺前戏台一座,当时建筑工程颇为坚实富丽,然置诸郊外形成废物,殊为可惜。”为了保护这座精美的建筑物,“市整会”这才决定将其移入公园“以资点缀”。
 
这座戏台由王信伯监工移建,先是将戏台诸部件逐一编号后拆散,而后再按号拼装,将破损处整修后宛若新建一般。戏台移建的位置就在蜈蚣岭转角处,靠近孙叔敖墓。它通高约14米,戏台宽约11米。基座为一间前后带圆洞门的架空层,前后都置有带护栏的石台阶。原戏台四围无墙壁,移建后加做了青砖墙,安装了格花玻璃门窗。屋顶盖的是黑筒瓦,梁坊、门窗为朱漆彩绘,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宫殿建筑。这项工程的费用为三千二百多块大洋,由福兴公司承建。
 
改建后的戏台变成了一座阁楼,因为在孙叔敖墓的旁边,起初取名为“景敖阁”,即景仰孙叔敖的意思。后来有人提出:三国时期,刘备领军去打益州,按诸葛亮的建议让关羽领荆州牧。关羽镇守荆州十年,在荆沙流传着不少关羽的故事,如荆州城墙就是由关羽始筑的。关羽虽走了麦城,但义勇精神感天动地;如今时逢抗战,唤醒民众的义勇精神颇为重要,加之戏台本身来自供奉关羽的场所,何不冠名为春秋阁?这个建议后来被“市整会”采纳了,于是“景敖阁”就改名为“春秋阁”。
 
“春秋阁”的匾额由徐源泉的部下,第十军四十八师师长徐继武题写。徐是山东掖县人,故题匾时署上了“山左徐继武敬题”。徐后来晋升为中将,曾率部参加过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徐曾经秘密加入了中共地下党,1950年在台湾被捕遇害,后被追认为我军的烈士。
 
春秋阁上的那副楹联是由李宝常撰写的:“绍尼山大一统心传遗憾三分缺汉鼎;为守土留两肩正气声灵万古濯荆江。”这副楹联至今仍挂在春秋阁的门上。
 
春秋阁大概有关老爷的神灵保佑,1940年6月,日军飞机对沙市狂轰乱炸时,它没有被炸毁。建国后,春秋阁经历过多次维修,至今仍兀立在蜈蚣岭上,悄然地讲述着关羽夜读《春秋》的故事。
 
王哲华在公园的题字

张 俊
 
20世纪50年代初,在“三年经济恢复期”的后期,沙市市的财政状况有所好转,一些公共事业建设项目开始得到市政府支持。1952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沙市中山公园内尚存的民国建(构)筑物,如总理纪念碑、市政亭、中正亭(今解放亭)、春秋阁、锄云阁、涵荫草庐、环翠山房、镜漪亭进行修缮。整个工程,从当年初春开始动工,到秋末时基本结束。
 
春秋阁、锄云阁、涵荫草庐、环翠山房、镜漪亭五座建筑物过去都挂有匾额,但经过战乱都毁掉了,需要找书法家重新题写;总理纪念碑要改成中山纪念碑、市政亭要改成中山亭、中正亭要改成解放亭,也需要找书法家重新书写。当时,沙市有两位知名书法家都有资格来题字,一位是张濂希,另一位是王哲华。最后,沙市公园管理处负责人选定的是王哲华。当时,他的公职身份是市文化馆文物保管组组长。
 
王哲华在春秋阁留影
王哲华在春秋阁留影
 
王哲华,1919年出生在沙市,本名诗荣,字哲华(喆华)。他少年聪颖,在母亲的教导下,他五岁熟读《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七岁入私塾开始写毛笔字,从此刻苦习字,从不松懈。他初临柳公权的《玄秘塔》、董其昌的《倪宽传赞》,后学米芾的《天马赋》、董其昌的《秣陵碑跋》、二王草书等多种法贴。九岁后,他跟父亲学做梳篦,在竹子上雕花,又练就一手好刀法,这为他日后刻印打下了基础。
 
他十七岁那年患了肺结核病。在养病期间,他白天在家中临贴练字,晚饭后则去中山路上散步,仔细琢磨前辈书法家为店铺书写的大字招牌,回后便在天井的方青砖上默写。他曾题句自勉:“无钱非为穷,无艺才是贫。”
 
他二十五岁那年,为中山路的“同昶海味号”题写了招牌大字;次年,又写了“新凤祥”“德康”等大字招牌,遂声名鹊起。1947年,他在沙市《江汉日报》刊登《王哲华鬻书镌印润例》,虽然价格不菲,但还是有不少人慕名来找他求字索印。当时,李宝常、黄馨陔、张濂希、杨午樵、雷鸣泽等知名书法家都愿意替他代订。
 
建国后,王哲华在沙市市文化馆参加工作,并担任了文物保管组组长。尽管工作繁忙,但他从不放松临贴练字。对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 他不仅临摹了十多遍,而且能熟练背诵;他在三四十岁时临吴昌硕的石鼓文,刻完了《吴昌硕印谱》。沙市书法名家张濂希曾称赞王哲华说:“少年老成,擅长写石鼓文,工篆刻;楷、篆、隶、行草、魏碑无一不工,尤长篆、行、草三书。”1952年,王哲华接受公园题字任务后,他特地选用了几种字体书写。例如,写“春秋阁”用的是行书,“中山纪念碑”用的是隶书,锄云阁用的是行草,等等。他的这些题字,用笔迅疾、结体严谨、自成一家,给人以清新悦目感,成了公园的另一道风景。
 
1953年秋,王哲华在春秋阁栏板后拍了张纪念照。他在照片上方用草书写道:“公园亭阁碑额题之殆遍,惟此‘春秋阁’三字,觉其笔势奔放,稍惬予怀,故摄之以为纪念。一九五三年九月喆华志。”
 
当时,“春秋阁”三字是放大后,再用木质材料做出字形,固定在屋檐下的菱形花板上,排序是从右往左。在“文革”期间,字形未变,但排序却改成了从左往右。在20世纪80年代重修春秋阁时,公园又改回了原来的排序。
 
王哲华在这次为公园题字之后,还题写了“人民会场”“中国共产党湖北省沙市市委员会”“湖北省沙市市人民委员会”“公安大礼堂”“江汉电影院”“江陵人民委员会”“聚珍园”等大字牌匾。
 
1961年4月,王哲华因患眼癌去世。他当年题写的“春秋阁”“锄云阁”,至今还挂在那两座建筑物上。
 
(选自《沙市中山公园史话》)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