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五一期间,湖北武汉城管系统下“绣花功夫”,开展面对面宣传,优化调度运力,提供定制化服务,累计收运处置餐厨废弃物4319.4吨,同比增长6%,餐厨废弃物全部及时高效清运,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马金言 通讯员 徐池 胡梓琦 周玉琴 肖赟 邱念 周海 许政)暮色中的长江两岸霓虹璀璨,湖北武汉三镇街巷升腾着人间烟火。2025武汉“夏日荟聚”——龙虾节活动,在汉口江滩、户部巷、咸安坊、龙阳湖公园等地开展得如火如荼。五一期间,武汉城管系统下“绣花功夫”,开展面对面宣传,优化调度运力,提供定制化服务,累计收运处置餐厨废弃物4319.4吨,同比增长6%,餐厨废弃物全部及时高效清运,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多元渠道花式宣传。汉口江滩龙虾节活动现场,油焖大虾的诱人香气弥漫四周,吸引着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品尝;垃圾分类古风娃娃打卡装置,以生动形象的图示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打卡。汉阳区在龙阳湖公园分会场发放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手册,并结合“龙虾壳”实物,为游客详细介绍垃圾分类的标准、方法以及不同类型垃圾的处理流程……同时,还有工作人员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耐心细致地向商户和游客宣传餐厨垃圾收运规范和垃圾分类知识。“老板,这些虾壳、剩汤属于餐厨垃圾,桌布、碗筷、一次性塑料手套这些属于其他垃圾,要分类存放,后续我们会集中收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解政策要求,得到了商户们的积极响应和配合。外地游客刘先生感慨地说:“我是因武汉小龙虾慕名而来的,这次来不仅尝到了美味的小龙虾,还学到垃圾分类的知识,真是收获满满啊!”
科学部署优化运力。面对五一假日和龙虾节激增的餐厨废弃物产生量,武汉城管部门以“一区一策”强化重点区域保障,实施“密闭运输+车走地净”标准,通过GPS定位系统优化行车路线,实现全市日均900吨餐厨垃圾的高效流转。汉阳区收运人员王师傅介绍:“节假日期间的餐厨废弃物收运工作跟工作日有很大不同,工作日期间餐厨废弃物主要由公共机构和各类院校产生。现在五一期间,景点、小吃街这些地方人流量变大,景区、夜市餐厨垃圾量激增30%,我们通过增加30%的收运频次,确保处理时效。”在黄陂木兰草原景区,4台全密闭收运车执行“3+1”循环作业模式,增加收运频次,实现垃圾产生与清运的精准匹配,确保商户垃圾不隔夜、路面无油渍,垃圾“随产随清”。江汉路步行街创新设置12个智能感应投放点,将夜间收运延长至凌晨2点,构建起“人走场清”的快速响应机制。针对古德寺、万松园等热门网红打卡地垃圾量暴增问题,增加预约收运次数,实现定制化收运。城管部门出动20辆应急收运车组成的“动态储备池”,通过智慧环卫系统实时调度,确保瞬时高峰垃圾“零积压”。环卫工人组成“快速反应队”,采用“人工普扫+机械冲洗”组合作业法,建立每小时巡回保洁一次的动态机制,配合高压水枪定点冲洗,确保路面油渍“停留不过10分钟”。市民李先生感慨道:“原本担心小龙虾节人流量大、垃圾量增加会影响市容,但是垃圾的‘随产随清’惊喜的让我看到了武汉效率,也让我看到了武汉餐厨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全链条闭环实现变废为宝。城管部门调度各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启动专项保障,通过“实时响应+动态调配”联动方案,适当延长作业时间、动态调整预处理分选强度、建立24小时带班值守制度等创新举措,实现进厂车辆卸料“零积压”。市城管执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假日期间,餐厨废弃物呈显“两高”的新特点——油脂含量提升0.8%、有机质更集中。经生化降解等处理工艺后,下游企业生物柴油厂,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第三代超清洁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将餐厨废弃油脂转化为航空燃料,不仅实现了餐厨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还将其转化为了一种清洁、可再生的绿色低碳能源。
晨曦中,阳光下,夜色里,城管执法队员巡回检查,收运车辆穿梭于三镇街巷,处理厂区通宵达旦运转……一幅幅动人的城市守护图景,正是武汉以精细化管理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生动实践。随着“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推进,这座长江之滨的英雄城市,正用技术创新和“绣花功夫”书写着现代化治理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