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历经数月封闭施工,承载太原70年城市记忆的新建路于近日完成改造并全线通车。这条贯穿城市南北的核心干道,以“智慧化、绿色化、人性化”的全新面貌亮相,实现城市品质与交通体验“双升级”,正式成为展示太原城市形象的新地标。
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张爱梅)历经数月封闭施工,承载太原70年城市记忆的新建路于近日完成改造并全线通车。这条贯穿城市南北的核心干道,以“智慧化、绿色化、人性化”的全新面貌亮相,实现城市品质与交通体验“双升级”,正式成为展示太原城市形象的新地标。
立体改造双向六车道扩容智慧设施筑牢通行安全线
此次改造聚焦市民出行核心需求,在维持机动车道双向6车道基础上,通过增设交叉口车道、优化公交停靠设计等举措提升通行效率。尤为关键的是,非机动车道由原1.5~2米拓宽至3.5米,并配套增设绿化隔离带,有效分离快慢交通流。
智慧交通系统的引入成为改造亮点。记者在现场看到,道路沿线设置可变车道、二次过街安全岛及雨夜防滑标线,结合LED照明系统,构建起全天候安全通行保障网。施工方同步推进地下管网“焕新工程”,全面更新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排水系统,铺设3.6公里电力方涵、2.5公里低压电力排管、3.6公里热力管道及7.3公里供水弱电管道,彻底解决管线“带病运行”问题。原纵横交错的架空电缆全部转入地下,既消除安全隐患,更让城市天际线恢复整洁。
公交优先+全龄友好,道路变身“可休憩的城市客厅”
改造中,“公交优先”理念贯穿始终。社会车道与公交专用道实现物理分离,为未来构建南北贯通的快速公交系统奠定基础;统一香槟金色调的公交站台,不仅提升视觉辨识度,更融入智慧化服务功能。
针对行人与慢行群体,道路实施全龄友好设计:增设46处长椅、拓宽人行道、完善无障碍设施,将道路功能从“通行载体”延伸为“城市客厅”。市民王女士在新落成的街心花池旁告诉记者:“现在走在新建路,既能安全过马路,累了还能坐下来歇脚,感觉特别贴心。”
历史文脉与生态景观交融,打造“四位一体”特色廊道
作为太原历史街巷的重要代表,新建路改造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设计团队保留上世纪50年代桥头堡刻字等历史元素,同时将迎泽大街“十一火棉桃”造型融入路灯设计,强化文化辨识度,让七十年街巷记忆得以延续。
生态建设同步发力。改造累计种植国槐1410株,打造5.6万平方米复合型绿地,串联西海子公园、龙潭公园等生态节点,构建“道路—滨水—公园”慢行网络。“5米绿化带+双向机动车道+慢行系统”的断面布局,让道路在保障通行效率的同时,成为兼具景观性与生态性的“城市绿廊”。
城市品质“双升级”,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新建路的通车,标志着太原城市更新工作迈出关键一步。据太原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新建路改造不仅解决了交通拥堵、管网老化等民生难题,更通过“安全路、畅行路、文化路、景观路”的四位一体建设,为城市核心区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如今,漫步新建路,智慧交通设施与历史文化元素交相辉映,复合型绿地与城市家具相得益彰。这条承载着太原70年记忆的老街,正以全新姿态,见证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上一篇:没有了